没有退路,才有出路,观影《出路有感》

《出路》跟踪拍摄了三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历时六年追随三位主人公,记录下他们的梦想与当代中国现实的碰撞,这是不同地区的中国年轻人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成长故事。来自北京的袁晗寒17岁辍学,3年后她游历完欧洲各国,考上了心仪的艺术学校,15年回国实习,在北京注册了她的艺术投资公司。湖北的徐佳,19岁,是咸宁高中的高三复读生,他已经复读了三次,最后如愿考上了一个二本。毕业工作2年后,2015年徐佳和相恋4年的女友决定结婚。来自甘肃的马百娟,12岁,在野鹊沟小学上二年级,条件艰苦,梦想能去北京上大学。2012年为了方便她上学,全家迁到宁夏,然而马百娟因为学习跟不上,第二年就退学了。15岁的马百娟独自来到陌生的城市打工,但因年龄和学历太低,屡屡碰壁。中国当代青少年有着怎样的未来?是什么让他们三个的出路不同?其实最终的原因在于他们教育经历各不同!。马百娟从小接受的教育资源是非常匮乏的,老师的教学水平非常有限,影片中她读的课本,描述的是跟她生活完全不一样的场景;老师讲课的方式,是灌输式的照本宣科。这种死板的教育方式把一个拥有“考北京的大学,打工每月要赚1000元,给家里买粮食、打井”梦想的快乐女孩教育得失去学习兴趣,学不进去跟不上,只好辍学,对世界的认知大门从此关闭。

      袁晗寒虽然拥有优越的家庭环境,但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做什么事都“无聊”,以至于家里为了面子,提前办理休学手续,在家里想尽各种办法对付无聊,即使在国外留学的时光,也是慵懒不合群的。

      唯一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是徐佳,来自湖北咸宁一个农村的他,背负着父亲的遗愿,复读三年,即使过程有恐惧、痛苦、迷惘,仍不断奋斗前行,考上大学,找到城里的工作,过上了跟父辈不一样的人生。

      三种出路的迥异,我深刻的感受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虽然电影中没有展现三个人0-6岁期间的生活状况,但能从电影中感觉出来,生活在西部贫困地区的马百娟父母是老老实实干农活的人,自身教育水平低,跟孩子交流少,更谈不上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进入学校后,原始的教学方式也没有激发起马百娟学习的兴趣,导致了她的求学生涯早早结束。

      生活在中国一线城市的袁晗寒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自由的生活方式,却忽略了给孩子心灵成长的引导,袁晗寒在旁人艳羡不已的教育资源中,仍然找不到目标和方向,只能休学回家,通过各种途径尝试人生的可能。

      生活在中部地区的徐佳父母是农村人,但一家人勤勤恳恳,努力奋斗,由于在城里打工,眼界开阔,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即使徐佳已经复读三年了,父亲仍然安慰他:“你自己不要有压力,努力就可以”,母亲也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父亲意外离开人世后独自养育儿子上学,这些都为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激发了徐佳的责任心,用这种精神一路奋斗,找到了比父辈更好的出路。这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结果。

      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在人生不同阶段,家庭教育和人生教育各有侧重点,但都是缺一不可的,我们提倡父母的自我学习,只有清楚地懂得教育的内涵,才能实现自身成长,给孩子树立更好的榜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有退路,才有出路,观影《出路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