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关系(一)子女对待父母的三层境界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至少有两、三种解释。

第一种:对父母,一定要注意他们生病这件事。久病床前无孝子,所以如果父母生病了,你要衣不解带天天围着父母转、服侍父母。但是如果你这样解释就没有“唯”。

第二种:你对你的父母只有他生病了你才需要担心。父母别的事情不需要你担心,这就是孝顺。曾经有一个公案,有人问孟子,瞽瞍杀人,舜怎么办?孟子说他应该背起他爸爸跑,宁肯丢了王位,但我也要保住我爸爸。这段公案跟这句话有什么关心呢?就是孩子不要参与父母太多的事。这像我们见过的很多本家庭伦理秩序《这不是你的错》。书里面说我们当大了,4、5十岁时,我们的父母7、8十岁了,你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你经常会管父母的事。你会说你不要这样,你别跟我妈吵架……我们对父母进行批判的态度,我们管他们的事情,这时候家庭秩序就乱了。所以孔夫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除了他生病你需要担心,生病你需要服侍他之外,剩下的事情你得尊重他,让他自己去做决定。因为这是他的人生,你别为这些小事跟父母生气。为小事跟父母生气你是不孝。

§三种解释未必只能取其一,如果从这里发现这么多感受,用就可以了,我们不是学术节目。

第三种:你要是真正做到孝,就让父母只担心你的身体这一件事。因为我们一毕业找工作没钱,父母担心你没钱。之后父母又担心你没房子,给你攒钱买房子。又担心你没孩子,找对象、结婚、生孩子。又担心孩子没地上学。父母操不完的心。所以如果你没出息或者如果你自己担负不起来你的人生,你的父母对你担心的事没完没了。你的父母生下了你,欠了一屁股债,这一辈子都在不停地替你担心。所以如果你真的成为一个孝顺的人,你应该做到你的父母见到你都没啥好问的。你的父母见你就说最近身体好吗,别累着。因为你可能做到父母对你不担心。我们的父母天生就喜欢担心我们。但是你做到孝,就是父母只担心你的身体,这就算给父母省心了。这个很有可能。为什么呢?这段话是跟孟武伯说的。孟武伯是孟孙氏的继承者,是很有可能有早饭的机会的。如果他说我想替代君,就是要造反了。因为这是很有势力的家族。所以孔子说别让你的父母替你担心,做点孝顺的事。孔子特别喜欢维护鲁君的地位。

所以这三种解释我更偏重于第三种,更容易给我们指导。就是让我们把事做好,让我们跟父母跟多地沟通。有时候父母对你的担心不是来自于你的生活真的过得不好,而是来自于你根本没有跟你的父母沟通。你没有把你过得很好的这件事告诉他。所以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时候需要加强沟通。然后让父母减少担心,然后父母说保护好身体就好。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父母在的时候你不要乱跑。但是这句话很奇怪,它是一个悖论。孔子周游列国,但是你可能会说孔子的父母都死了,所以他周游列国,但是他还带了很多学生呢,学生的父母也都死了吗?但是很可能孔子带的那些学生父母是在的,但是他带着去远游去了,因此有很多人说这句话是假的。“游必有方”就是你如果实在要出去,要告诉父母你去哪了、让父母不要担心。

让我想到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是孟郊出门很多年之后终于把妈妈接到身边的那一刻。所以我们跟父母之间的情感连接是很深厚的,希望大家不要嫌父母烦。父母老了就是喜欢知道你在哪?你在干什么?多保持联系多一些陪伴。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里仁》

言偃比孔子小45岁。

子游是平民他来问孝。然后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我们能发现孔子和平民的学生说话与和贵族的学生说话是不一样的。跟贵族的学生不多说,说多了好像攀附他们,你愿意问我就解释一下。我给父母买了房、车,给她钱就行了。你就养一个狗,养一匹马,你也能做到养它,如果你对父母没有尊敬,那和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这时候孔子已经七十岁了,我觉得孔子是不舒服的。孔子的学生上班回来孔子问他朝里面发生什么事情?他的学生说我们讨论一些大事。不跟孔子说。孔子很生气。就说明孔子在晚年人开始变得反应慢,人开始变得话多,人开始变得信息不灵,开始变得爱操心。这是老人家共通的。所有的老人家老了之后生活节奏变慢了、反应变慢了、感官变慢了,一定会出现反应慢、话语多、爱操心这样的症状。这样他看着长大的那些学生可能都跟他说我们在谈论国家大事你别问了这样的情况发生之后子游跑来问孝,撞到枪口上了。“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我不希望你们想养犬养马一样的养着老人家。这是孔子作为老人家的感慨。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这段话会引起很多的争议,现在有很多人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事父母几谏”两种解释。第一种是如果父母做错了事,你不要直着跟他杠,你上来就犟,这是不孝,你应该委婉的提醒他、用一些细微的手段来提醒他,然后悄悄的跟他讲。还有一种是说当你发现父母当你发现做了一个很小的错误的时候你指出来比较容易,我个人觉得这个有点难,因为父母在认识你的时候已经是成年人了。他做发端的小事的时候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所以我更统一的是用委婉的方式给父母提意见。

但是父母可能不听,父母很倔,你还得按照父母的方法来,他就算做错了事,你也要尽量的配合他。为什么要劳而不怨呢?你提醒你父母别做这件事,做完了之后你还得去给他解决问题,你就得跑来 跑去去处理后事的一大堆麻烦。这时候你 一定会产生操劳,尤其是你之前还提醒过他,这个火就按不住,不是跟你说了,你看你还非得这样做。孔子说的“劳而不怨”就是这个时候,这时候他给你带来了一些操劳,你就不要抱怨他了,你抱怨他给老人雪上加霜,血压一高,躺倒了,不是更糟糕嘛。所以这句话挺有实用性的。这句话在今天的心理学里边是得到验证的。有一本书叫做《爱的序位》。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的序位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孔子讲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这样一个秩序。西方心理学告诉你,家庭的秩序不能打乱。一旦你给你的父母做了父母,整个家庭会变得不幸,父母的状态会越来越糟糕。父母会越来越像小孩子,你越像父母他们就越像小孩子,越来 越不讲理,跟你对着干。因为他在你这儿找到了父爱和母爱。他觉得这个感觉久违了,还挺好。所以孔子的办法是无论i你多大年纪,你父母多大年纪,你在你父母面前,你永远都是小孩子。这就是比较顺畅的家庭关系。所以父母做错了事你说一下,他不听你就随他去,惹出了乱子,你也别抱怨,替他解决一下。如果你真能做到“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你的家马上就和平了。父母马上就会感受到他的责任,他不在像小孩儿一样任性。有一句话在家庭治疗当中经常被用到,“你是大的,我是小的”。所以谁应该给谁撒娇,小的给大的撒娇,不应该大的给小的撒娇。所以你可以在家做一些小孩子的事情,但是父母是大人,你不需要把他当小孩子来控制。你不需要凶他,尤其是要给他保持足够的尊严,这就叫“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要做到劳而不怨太不容易了,心烦,就觉得提醒你多少次,你还得给那个诈骗犯汇钱;不让你买保健品,你非买不可。我爸总买保健品,我爸很节俭,就是在买保健品这个事情上手特别狠。自己那点退休金都买保健品了,你跟他说保健品没用,搜索那个人名字说是骗子,网上人都骂他,我爸说这些人怎么这么坏。所以后来我没办法我就把这笔预算放出来,专门讨老爸开心的预算。他买很多保健品有安慰,他觉得吃了身体更好了,这个可能是安慰剂效应。就是百分之五十大的情况下,都可能会管用。如果能给他找一个良好的安慰剂,也行了。就当做一种支出。这就叫“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色难—表情保持和颜悦色是很难的一件事。与之相对我们对待小孩子就色易。

家里面有个小孩子照顾他就很容易和颜悦色。为什么呢?小孩子很萌让你很美好,老人变得越来越衰颓。然后小孩子给你带来希望,小孩子你教他、你照顾他给你带来希望,老年人给你带来绝望,给你带来失望。生老病死每个人都逃不开。所以在这种时候,你就应该知道色难真的是很难的一件事。有一个爸爸大概七十多岁了,老头就问他的儿子那是什么?儿子说那是一个飞艇。问了几遍儿子 越来越不耐烦。过了一会爸爸说小时候你曾经问我那是什么,我说是一朵花说了七遍。考护士的题:有一个病患失去了语言能力,有暴力的可能,大小便失禁,没有自主行动能力,请问你应该怎么照顾他?很多年轻护士说着你没法照顾他,太难了。老师说这是一个一周岁的婴儿。当你发现他是一个一周岁的婴儿的时候你就能照顾,但是当你想象他是一个老人的时候,你就觉得太难了。这就是我们对于老人和孩子不同的感受。要想客服这种痛苦和压力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人们就是喜欢有希望的事物,就是不喜欢给你带来失望的事物。但是这正是我们需要修炼的部分。所以说孔夫子说色难。我希望中国人都能记住这个词。我们要知道对家里的家长和颜悦色是最难的一件事。“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有感而发,不要给我脸色看是最重要的。孔子都受不了,有几个老人能受得了。但是有多少老人在家忍气吞声,你们发现很多家长在家变得唯唯诺诺,你的经济来源变成子女的了,你生活在别人的屋檐之下,带孩子做了很多事情,似乎显得要钱还不太那么得当。我么把老年人当成不需要花钱的保姆在使用,有时候还觉得不耐烦、发脾气,这叫做孝顺吗?有时候我们冲老年人发脾气,觉得你为什么不去旅游、为什么不吃好吃的、为什么省钱,我们发脾气好像是为了他好,其实只是满足你内心的空虚。你自己想证明你自己是个好孩子,你骂他你着急。而那个骂和着急的过程是给他带来伤害的过程,所以想清楚,你到底是为了老人好还是为自己好,真正为老人好,你能做到敬、能够知道色难能让自己和颜悦色,这才是我们对待老人 应有的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庭关系(一)子女对待父母的三层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