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骗新书--成锭假银换真银

前朝年间,福建泉州有个叫孙滔的生意人,为人老实忠厚,颇有长者之风。

有一次孙滔到南京去买布,身上带了有一百多两银子。在沿山一个码头等船,同在等船的有一个叫汪兰的骗子,说自己是兴化人,两人交谈之下家乡土话也有些相似。因为路途不近,众人在船上也无事可坐,便凑到一起闲谈打发时间,几天下来孙汪二人到是处得关系不错。经过几天接触汪兰知道孙滔是个朴实忠厚之人,便在他身上动起了歪脑筋。便不经意间说起,自己这趟出门是想去芜湖购买货物。东拉西扯的聊了一会儿,汪兰好像刚想起来似的对孙滔道:“我出门时疏忽了,身上只带了一锭十二两的纹银,并没有散碎银两,到现在船钱还没有给船家呢,不知孙兄身上可有散银,给我拆换开才好”孙滔乃是忠厚之人,身上恰好又有散碎银两,便叫汪兰取银锭出来看成色如何。他哪里知道这汪兰身上有一真一假两锭纹银,汪兰便十分爽快的交真银取出来,交给孙滔查看。孙滔接过银锭,仔细看了半天道:“果然是一锭上好的金花细丝纹银。”这汪兰为了证明银子是好银子,从孙滔手中接过银锭后,又让船中的众人都依次看了一遍,问道:“这锭银子怎么样?”众人都说:“不错不错,是锭细丝纹银”

恰好船上有笔砚在,汪兰一副自得的样子,取了笔在银锭的底部写了“十二两足”四个字。孙滔心中暗道:“汪兰还是经历的少啊,不是个稳重之人,有银子何必如此显摆”便趁没人注意的时候偷偷的劝汪兰:“出门在外的,小心收敛些好,免得招麻烦”汪兰毫不在意说道:“我自会当心,没事的”

因为孙滔打算帮汪兰拆换银锭,便问道:“你想换成什么样的银子?”汪兰想了想说道:“小弟要买的都是些零散货物,没具体的要求,只看孙兄的银子成色折算一下便好。”孙滔便取出一块大约八九钱的碎银,只有九一的成色。汪兰看了高兴的说道:“这银子也有九五的成色吧,都和这一样的就行。”原来这汪兰故意高估孙滔的银子成色,好使得孙滔乐得给他拆换。见汪兰没有意见,孙滔便取出天平,按成色估算了银两对换多少,秤量明白。汪兰回身从箱子里取出两张白绵纸,当着孙滔的面将秤好的碎银包做一包,将十二两的细丝纹银包做一包。然后假装起身,一转身将自己那锭十二两的纹银拿起来放到了袖子里说道:“这包是我的了,你将你的那包收好。”孙滔忙道:“错了,错了,这包才是你的。”汪兰便趁机取出提前藏在袖子里的,用同样的白绵纸包好的假银锭,交给孙滔道:“看我这记性,倒让孙兄见笑了。”孙滔接过银子,把纸包稍微打开一些看了看,见银锭底部“十二两足”四个字,便没有仔细查看,便回身锁到了箱子里。

行不多时,那汪兰便找了个借口同孙滔道别,叫船家靠岸付了船钱,收拾行李上岸去了。孙滔没起半点疑心,一直到了南京,办齐了布匹,付钱之时取出绵纸包里的银锭才发现,哪里是什么细丝纹银,竟是同纹银大小相同的锡锭,悔恨不已,这才明白是被汪兰收入袖中之时,掉包换了。

按:孙滔是个朴实忠厚之人,汪兰将银锭给众人观看时,还觉得汪兰轻薄,他哪里知道汪兰是故意为之,只有这样做,众人才不会起疑心,然后好方便用假的来换。否则,待他换过之后,再有人好奇想看下银锭,岂不是露馅了。故意装做自得的样子,在银锭底部写上“十二两足”字样,无非是掩人耳目,果然孙滔再次接过纸包,打开后见银锭上有字,便没再仔细查看。有人说了:“如果包好银子之后,孙滔便立即将真银锭拿走,再让汪兰取剩下那一包,汪兰不就没办法了?”按常理来说是这样,但是混迹于江湖的惯骗,诡计多端,即使是真银锭到了手里,谁又敢肯定他没别的办法换了去。要想不上当被骗,最好的做法就是看好自己的财物,不贪小便宜,骗子便没有可乘之机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杜骗新书--成锭假银换真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