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脾气背后的根源(三)——愧疚感(上)

作为一个现代的家长,我经常会有一种感觉,就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带了。无论是生存要求,还是精神层面的要求,都比我们小时候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记得我们小时候,都是自己去找小伙伴们玩,那时做的最多的就是放学后找小伙伴们去跳皮筋,抓沙包,或者跳房。我的记忆里,很少会有要求家长陪着我一起玩。而且那时大家的经济条件也都不好,如果能得到一件新衣服或者一个玩具,都会激动很久。

可现在的孩子,动不动就是“妈妈,我要玩手机”,“妈妈,我要买这个玩具”等等,总觉得孩子的要求特别的多。就很容易陷在一边担心怕他们总是过多索取,长大没有节约的习惯,一边又觉得其他的孩子都是这样,应该满足孩子要求的这种矛盾纠结的情绪里。特别是当现在的很多家长工作特别忙,没有空闲陪孩子的时候,总是会以满足孩子的要求来补偿他们,或者是打发他们。

可如果,当家长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的时候,特别是有时候当我们觉得孩子的要求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的时候,比如正在加班,没有办法带孩子出去玩,或者孩子要求买一件玩具特别贵,我们无力支付的时候,而如果这时,跟孩子无法很好的沟通,那么愤怒就会从我们的身体里冒出来,“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跟你解释了半天,我要加班啊。不工作哪有钱养活你?你怎么这么不懂得感恩?”,或者是“家里才买了玩具,怎么又要买?这么浪费,真是不懂得节约,知不知道我们赚钱也不是那么容易地?”

那么,在这些话语的背后,我们表现出来的是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指责,但我们的内心深处还是会有一些对自己无力感的掩饰,那是一种无法满足孩子要求的一种愧疚感。当然,孩子无理的过分的要求不在这个范围内。其实,无论大人小孩,当我们做错了事的时候,都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的,都是会下意识地把这个责任推脱到旁人的身上。因为我们不愿意承担自己犯错的愧疚感,只有把这种感觉转嫁到他人身上,我们才能寻找到心理的安慰。而孩子,自然是我们最习惯用的“出气筒”。

01.中国文化中的愧疚感

现在很多家庭教育的书中,都会提到,家长都希望孩子活成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确实啊,所谓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里寄托的不正是,自己没有成龙成凤,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完成自己的心愿吗?

很多时候,我们会对自己的成长过程感到后悔:当年自己要是听家长的话,好好努力一下,上了好大学,今天就不用工作的这么辛苦了,早就是白领了;当年要是我不是这么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谈了恋爱,要是接受家里的安排,和那个人结了婚,现在早就是家里的太太,不用这么辛苦上班了。

每当我们过得不舒心的时候,这些念头就会在大脑里不停地打转,心中反复地演练着如果当时怎样,现在就会怎样的美好画面,结果就是越想越后悔,慢慢地形成了一种执念。

这种执念也同样会影响着我们对孩子的态度。作为父母,我们常常会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我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不懂得珍惜”、“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能这样对我”、“你不听我的,以后会后悔的”。这些话,看似良苦用心,但是,何尝不是我们在用自己的负罪感来判断孩子的未来呢?

02.不能承受愧疚感的后果

当我们被自己的愧疚感所操控,却希望来左右孩子的行为,当孩子表现出自己的行为意志时,愤怒就此产生。那,到底是谁的错呢?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根本感知不到内心的愧疚感,还一味地认为是孩子激起了自己的怒火,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长大,那么我们是在拿孩子做载体,重新过一次自己想象中的人生吗?

如果,孩子习惯了听我们的安排,不去做任何反抗,那么他是不是会形成一种认知:我就是要顺从父母,父母说的话都是对的,这就是孝顺。我不能违抗父母的意愿,否则我会让他们生气,变成家庭的负担。那么这样的孩子成人之后,会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吗?

不,这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这是我们的愧疚感对孩子的绑架。独立的个体,应该有独立的思考和实践的权利,对或错,在基本的原则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走出自己的路。我们不必为他们担心,更不必去一定要求他们变成我们曾经想变成的那种人。放下心中的执念,很多愤怒就会自动瓦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发脾气背后的根源(三)——愧疚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