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样子》最难的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孩子的脑袋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国父母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劳心劳力的一个群体。他们个个都身兼几任,不是“学区房的房奴”就是“24小时课外助教加陪读加司机”。曾几何时,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岗位隐隐被放到了家长的对立面,变成了父母敢怒而不敢言的紧箍咒,而内卷一词更是风靡家长朋友圈。

中国教育之难,真是难得一言难尽。内因外因,历史遗留,意识发展,统统都挤压在了新一代。当我们的目光不自觉地被“鸡娃之痛”聚焦到家长和学校之时,很少有人会关心,那些理当“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们到底在经历什么。

有这样一位老师,一笔一划地写下了他二十年教学生涯中孩子的样子,向我们展示了老师眼中教育应有的样子。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你的样子》的作者魏昌敏,是一位在小学语文教学岗位上工作了近二十年的老师。这本书汇聚了他从教二十多年来陆续写下的文章,这些文字里有他为体验学生写作困难的而自己动笔的“下水文”,有他自己对于童年与生活的回忆和理解,还有那些在他的记忆中留下鲜活模样的学生。

书中109篇文字,带我们从小心翼翼的家长视角,转而站到了老师的背后。从他细腻生动的文字里,可以观照到他面对学生时体贴入微的观察,和谨慎认真地疏导;看到他如何将自己化身为孩童,体验他们的成长的阵痛和喜悦。


看得见孩子情绪的老师

《蓝色诗人》讲得是一个连续几周交上空白作业本的学生,魏老师对他的反应是好奇——“什么样的人物,见识见识。”

几次单独的交流后,老师看到了孩子眼中的迟钝与怠慢,没有情绪的眼神引发了老师的反思——学生是不会、不愿,还是没有兴趣?

老师选择信任孩子的反馈,于是和孩子悄悄约定,如果听写过关抄写作业可以不写,作业单独交给老师。孩子就这样慢慢地对语文产生了兴趣,作业了渐渐有了起色。

这篇文字给我最深的感触不是后面的约定,而是老师愿意给孩子的情绪一个空间。其实身为成人的我们,真的感知不到孩子的消极和坚持吗?未见得。我们只是不愿意给他一点时间和空间,去深入理解他情绪背后的原因,简单粗暴地用成人的标准砸在孩子身上,要求他必须做到。

可能从小到大我们也是这样被规则碾压着长大的,以至于长大后的我们,或多或少都会与规则相处不良,即厌烦又无奈。魏老师的做法给我们做出了绝佳的示范,那就是面对抵触时选择信任和等待。

除此以外,老师还特别亲身体验,书写了40多篇成人世界里的小学习作——下水文。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你的阵痛,我来下水体验

“下水文”的意思就是老师也下一下水,和孩子一样试写着教材后面要求的作文,以此来提体验 孩子习作时的阵痛。

这些下水文从景色到美食,从季节到感受,记录了老师对于生活细腻的感知。

他写临海城市空气中总是漫延着鱼腥味,所以“想来这里的猫是日日高兴的。”又写自己遇见到太多辛苦陪读的父母,因此特别渴望假日办给家长一个没有鸡娃的“父母节";他写自己学打羽毛球,从笨拙的菜鸟到渐渐找到运动节奏,因此体会到了平衡和自信。

这些小作业每一篇都有独特的视角,都有在平实中见真章的感悟。

老师在作业文课上向学生们分享自己写作时的构思,阵痛,从无到有的创作,从易到难的故事,学生在讲台下听得近乎无声,忘记了下课,并因此体会到了文字带来的美妙体验。

我想这样的身体力行,亲身试水,才是一位师者最有效的示范和引导吧。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尾声

我想魏老师写这本书的初衷应该很单纯——他害怕属于学生和童年的那些美好记忆会被遗忘,所以要用文字一字一划地记录下来。

他身为师者的心思也十分单纯,无非是将自己变作与孩子一样的人,给孩子的情绪一点时间,给学生的成长一点空间,也给家长的承担多一点理解。

他用自己对于文字与生活的热爱,给在阵痛中努力成长的孩子做出了最生动的示范。

“教育意味着,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你的样子》为教育该有的样子做出了最立体的注解和演示。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的样子》最难的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孩子的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