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书】《我与地坛》|写,油然地通向着安静

夜深人不静

上一个星期,在微信公众号上和大家分享了一些《我与地坛》中的文章。有的只有文章,有的在分享文章的同时,我也会分享一些自己的感想。

在分享文章的这段时间里,陆续收到了一些信息,也遇到了一些故事。这些信息与故事,有时候是温暖的,有时候是感动的,有时候还会对人有所启迪。所以,我很庆幸自己分享过,陪伴了,坚持着。

注定有一场遇见

史铁生,是高中时候知道的这个名字,我模糊地记得有一期的语文报纸上写着史铁生的文章,也写着他的故事。但那时候,只记得有一个人残废了双腿,写下了一些不朽的篇章。那时候,只知道心生敬畏,为了他的才华,但我想更多的应该是因着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吧(好像总是那些天生有身体缺陷的人的成功,更容易令人感动,也更容易让人铭记与感叹)。

《我与地坛》是前些时日,看到一位朋友在朋友圈分享的书,恰逢当当搞活动,所以毫不犹疑地就买下了。第一遍几乎全部是在等地铁的时候看的,我记得那段时间站在地铁上的我,有时候忍俊不禁,有时候又会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站在我旁边的人一定以为我是个神经病吧)。

折翼的天使

我在书上文字的旁边写着:必是把一切看得通透之后,才能如此这般把自己的伤痛描述得那么窸窣平常。

他不是自幼便不能行走,他也曾踏在柔软的草地上行走,他也有和自己的伙伴你追我赶的童年,他也曾和这篇土地亲密无间。但在那个风华正茂的年纪,他再不能感知这土地的温度,再不能接触这片土地的柔情蜜意。这感觉和从未行走过,奔跑过的感觉,又有些不同。毕竟从未行走过的人,不知道这土地是柔软还是坚硬,是冷酷还是柔情。他们,还知道憧憬。

就像是你想醒来,要醒来,却始终醒不来。你听得到周身的一切声响,但你不能与你旁边的任何一个人对话。他记得走路是怎样一种感觉,但他再也无法行走。直到有一天,他终究沦为了一个折翼的天使,明明需要飞翔,却只能空顶着一副皮囊,仰望。

他也曾自暴自弃过,把生命看得轻如鸿毛,甚至以为死亡更是一种解脱。但天使始终是天使,即使折断了翅膀,他依旧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状态,并能带给其他的人以无穷的力量。只是这过程难免残忍一些,痛苦一些。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时常想,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设若他始终康健,不曾独自邂逅地坛,史铁生还会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史铁生吗?还会有一部又一部震慑人心的他的作品问世吗?是不是他也会像其他人一样,上班时候抄近路匆匆地穿过地坛,最多不过绕着地坛或逆时针或顺时针散步,哪里有时间感知一条不起眼的小虫子的生死,和一只蝴蝶的停歇呢?又怎么有机会经历那些地坛里的错过和遇见。

至于那个真实可见的自己呢?他还能够和他对话吗?

都未可知。

“写”这件事

在《我与地坛》中,他把他的故事,他的快乐,他的伤痛,所有的一切,像是讲述旁人的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就仿佛那些痛从未属于过他。

《我与地坛》究竟在讲些什么呢?究竟带给人什么呢?

就我而言,看到更多的是人在疾病面前的无力,还有人在疾病面前的顽强。

但作者究竟为了什么而写呢?我不敢妄加揣测,但我深信,这最初绝非为了写而写,就像史铁生在书中说的一样:写,油然地通向着安静······容易在市场之外遭遇心中的阴暗,在自以为是时回归零度。

所以他的书,才不会让人以为读过就只是读过了而已,才会让人读过之后内心有千万种想法在汹涌,才能够在平淡的文字中遇见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史铁生。还有那些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不自觉体现出来的老北京的人文情怀,如果不是本着“把心交给读者”的心态,如果不是真的要表达些什么,又怎么能写得那般顺畅且不漏痕迹呢?

我现在也在写着,我希望自己的文章走向市场吗?想,我当然想。但我更想,我手写我心。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已经数不清自己是第几遍翻这本书了。自从前段时间打算分享这本书之前,周末就在家里又好好看了一遍。每次选择要读的文章之前,每次读文章之前,我又会把书翻来覆去翻个好几遍,所以到今天为止,我手中的这本《我与地坛》已经显得有些苍老,蓝色的书皮上多了些白色的折痕,书里也有我写下的文字,划过的横线,记下的心情。

今天这篇文章,算是对这些天以来,给自己的,给这本书,给大家的一个交待吧。交待过后,我想把这本书送给你,如果你不嫌弃它有有点旧,如果你喜欢它这么有故事,我就把它送给你,只要你愿意把你的故事,在下面留言讲给我听,讲给或许你素未谋面的人听,也讲给你自己听。你越走心,书便离你越近一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赠书】《我与地坛》|写,油然地通向着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