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课》---周记 10

情商课的第六周主题是 成员博弈

1. 掉进母爱温柔陷阱的“妈宝男”--边界。

“最流行的这句话”母爱永远是最伟大的“,不仅让很多小孩觉得必须要承受,也对很多妈妈来讲,觉得必须要做到。

怎么面对恩重如山的亲情?

(1).  一味的称赞是没有价值得,除非是建立在“有褒有贬”的这个标准上。

(2). 毫无保留、无微不至的母爱,有时候会伤害到小孩自我探索的能力

所谓母爱伟大,对于双方都有一样大的压力。两边都各退一步,用平常人的方法相处,关键的时候再发挥亲子之间的爱,这样会长久一点。

2. 不要逼孩子去承担父母的责任--平衡。

我们脑海里想象一个圆圈,然后把家里所有成员都放进这个圆圈,在圆圈的内部有一个核心带,我们成为圆心。圆心之外,就是非核心的地带。以小孩为核心人物的圆圈,通常会让小孩扮演两种角色。

(1). 当安全气囊,挡在父母之间,不管什么意见,都通过小孩来传达。

(2). 当成某一种战斗力,父母一方会想要拉拢小孩,当成自己的联盟去对付另一方。

作为小孩怎样改变这种状况?

从核心位置退出来。退出核心的同时,把处理生活的责任,处理生活的权利,都交还给父母,让他们各自去承担各自的生活,而不是仰赖小孩维系这份关系。

成长到某一个阶段,我们就很希望父母能够放下,放手让我们自己去体会生活。同样的,到了某一个程度,我们应该要对父母放下,让他们重新承担起自己的生活。


3. 在家争宠,不如自我肯定--竞争。

如果感受到父母的忽略,要如何自处?

人类为了生存,天生就希望能够掌握所有的资源。

能够放下对于公平的执念,也就放下了对于不公平的愤怒,这是一个人成长到成熟的一个重要指标。

当我们被父母忽略的时候,往往能够激发我们更多自我探索的欲望。我们如果发现自己并不那么需要父母的偏爱,就表示我们可能更了解自己。当我们发现自己是一个能够给予,而不是一直要索取的人,我们在家人之间的地位也会随之改变。

4. 哪有什么父母,不过是孩子养孩子--成熟。

家是很多人最后的堡垒,我们总在外面扮演大人。

我们一味地把父母当成是可崇拜的神,这是使他们没有办法展现自己作为平凡人那一面痛苦的地方。如果我们改变了看待他们的眼光,那他们很可能也会松一口气,得到更多自由空间。

首先我们要了解成熟的心理是什么。成熟的人,他们的特色就是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也敢于捍卫自己的利益。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要看这个人怎么防御自己。

我们不应该依据任何刻板印象,要求任何人是成熟的。我们要了解我们的父母,了解他们的生存方式,了解更多他们的成长经历。


5. 父母没有那么脆弱,你也没那么坚强--家庭资源。

对父母报喜不报忧的态度背后不是体贴,也不是孝顺,而是厌倦和逃避。

造成报喜不报忧的原因:

(1). 有一些父母,向来把自己的担心,忧虑当成是一种付出的方法。

(2). 很多父母喜欢用责备来表示关心。

如果你想要改善这种情况,你跟父母之间彼此要揣摩一下,要试探一下,也许会得到惊喜,发现对方并不如你们所想象的那么脆弱。

6. 我还是个孩子,请别把我当大人--被迫早熟。

我们要寻找自己心里面真正的感受,要认识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因为跟父母过于的亲密,结果太早地承担了责任,那么在长大之后,我们一定要找回自己心里面的感觉,把自己当成是最需要照顾、最需要关心的人。

亲子就是亲子,不是平辈也不是朋友,没有办法每一阶段都换一个。父母要适时地退场,把舞台让出来,给小孩生命中的其他人。我们可以告诉自己世界很大,世界上值得认识的人很多,父母不是我们唯一的人际关系。我们要用自己融入世界的成果展示给父母看。

我们应该避免的亲子之间过于亲密的关系,小孩在某个年龄内应该要从父母身上得到支持,得到鼓励,得到力量;而不是倒过来常常觉得父母才是需要被安慰、需要支持的一方。

维持一个让双方都感觉到舒服自在,能够做自己的空间,界限是很重要的。


7. 性别只是皮囊,性格才是灵魂--性别期待。

我们在生活的过程当中,一路上会不断地被贴标签。这些标签如果过于沉重,成为包袱,会绑住我们,让我们动弹不得。可是这些标签也可以只是我们的附属说明,而不是我们重要的内容。

所谓性别角色,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空里面,透过某一种特定的教育方式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只要时空改变,这样的价值观就有可能改变。

当我们轻易地被性别的框架给绑住的时候,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压抑自己,否定自己存在的价值。一旦你能够无视这些框架,这就意味着你会成为新力量的一份子,能够打破这些既定的框架。

你可能感兴趣的:(《情商课》---周记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