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你思考方式的切肤之书,《思考,快与慢》

        前几日,在京东阅读上,偶然看到这本诺贝尔经济学家卡尼曼的书时,顿觉眼前一亮,不由得深陷其中,酣畅淋漓。一些在脑中固定的认知开始动摇,仿佛我以前总是带一副有灰尘的眼镜,此刻同样风景倒是新鲜极了。

        说实话,此书我还没读完,却已经被震撼的六根清净了大半。书中所论的是,人们观察和判断世界的机制,是如何形成自己的认知。主要的观点是,人在需要判断时,有两种系统在人脑海中,一是A系统,自发性无意识的判断,这种系统的依据是人基于以往认知形成的固定看法,比如1+1=2,或则看到蛇准备逃跑等;二是B系统,需要深思考虑的判断,一般是A系统解决不了了,推给B系统的,比如碰到17✕236=?问题,或则早起发现自己的头发变成另一种颜色了。书中主要讨论的是A系统,由习惯性工作和生活碰到的B系统问题,长久也会让当事人进化成A系统的判断机制,即更快的思考。问题来了,这些由以往认知形成的A系统判断机制,能否帮我们更加理性的解决问题?抑或是带我们偏离真相?

图片发自App

        如果问你哪根横线长,看到上图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这是一个经典的错觉图,其实两根横线一样长。不仅是视觉,人们也会产生心理错觉。比如,你是一名教师,班上有一名你喜爱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慈善募捐时,你热心公益,在心理上你觉得这个同学比起其他学生,应该会更热心。也比如,在学校投票的教育法案更容易通过,人们更容易相信名字朗朗上口的公司股票。

        推演到对我们个人的意义来讲,就是三思而后行。个人为例,以前在吃饭时,三岁的女儿哭闹,摔筷子推碗,我总是忍不住要呵叱她,还要给她讲道理。现在,我开始反思这种生气的源泉是什么,是她现在触发我的怒气?还是我用以前她的作为直接判断出要生气这个事实?    再举一例,脑白金那句经典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后面一句我不用说,大家都已经在心里默念了,哪怕你刻意控制自己也没用,这种行为是自发性无意识的。如果你觉得我的例子不够贴近你的生活,也可以以此类推,反思一下你脑中那些认知是否足够理性。当然,有些已经固化的认知,尽管知道是错的,也很难更改了,比如抽烟和翘二郎腿。

        以上例子在说明,我们拥有两种系统帮我们应对生活,最常用的是自发性无意识的A系统,而A系统是基于过去认知累积形成的,应对今天,有时总是会形成偏差。而且,环境让人放松,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和大众群体喜好也会触发个人认知偏差。

        读此书的收获也因此得出,人在需要做出判断时,尽量多思考反思1秒,排除习惯性认知偏好,保持中立和理性。虽然,大部分时间做出有偏差的判断无伤大雅,但是,在需要做出负面决定或应对危机时需要慎重,比如想发脾气,或者接手重振一家风评不好的公司。当然,我们也不用像飞行员那样,刻意去训练自己的控制注意力的能力,毕竟,我们的生活不需要随时克服生理和心理认知偏差,来躲避时刻变化的云彩。

        也许会有人说,知道这个道理,以后自己做决定时一定会更加理性。这个不一定,因为改变行为习惯本身也是一种认知,这也需要做判断决定,而且有些自发性的行为是后知后觉,需要我们多次刻意控制练习才有效果。

        最后,希望我们以后多反思自己的认知,不要都相信眼睛,也不要依据第一反应行事,三思而后行,在需要理性的时候,尽量做出理性的决定,而不仅仅是聪明的决定。尤其是涉及自信和信任问题,更是如此。

        读此一本好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应对世界的反馈机制,原来,世界没变,变化的是我看它的角度,和我看自己的方式。

        一本好书,让你遇见自己。与君分享感悟,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改变你思考方式的切肤之书,《思考,快与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