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央视版的《西游记》,感觉孙猴子像孩子一样快乐;长大后读《西游记》,总觉得孙猴子没电视上演的那么简单,却又说不出不简单在哪里;再读《太白金星有点烦》才发现,原来取经的故事还可以这么解读,而自己所看到的,不过是表面上的热闹。
小说的魅力并不在于作者说了什么,而在于那些没有明说的部分。一部正真伟大的作品,只负责勾勒海面以上的冰山;至于水面以下,那庞大、幽深、支撑整个故事的部分,则留给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因为如此,《西游记》才有资格跻身四大名著。
言归本书,这是一部关于西天取经的小说。虽说源于《西游记》,但它既不是对原著的改编,也不是简单的添枝加叶,而是跳出师徒四人的脉络,重新讲了一个故事。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施耐庵是取经大业的策划人,马伯庸则是擎着放大镜的侦探,假手启明殿主李长庚(太白金星),将其背后的博弈来了个大揭秘。
看西游,其实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何唐僧出发前,佛祖就说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等唐僧师徒到了大雷音寺,恰好又历经了八十难整,虽说不是那么准确,也是与目标一步之遥了。如果不是事先安排,怎么会有如此凑巧的事?再说最后一难,摆明的是菩萨安排,既然安排得了这个,如何安排不了那些呢?
小说以天庭协助灵山设置取经渡劫为背景,讲述了西游故事背后的种种因果。所谓渡劫,其实是自导自演的把戏,不仅场面热闹,安全还有保障,后期再搞一番揄扬,就是传诸四方的好素材。既然是演戏,就得有演员。演员的来源无非内部和外部,但无论何种,至少都得和道释两家沾点亲、带点故。根底浅的,把渡劫做成了生意,一分价钱一分货,也不怕甲方违约,还能借势宣传自己的品牌,可谓一举两得;根底深的,不是大咖,就是大咖的身边人,除了享一番人间逍遥,挣一笔加班费用,还可借襄赞取经大业的履历,在日后谋个更好的仙途。
表完渡劫,再说因果。凡人眼里,神佛是超脱因果的,到达了太上忘情的境界。然而,在小说的人设里,神佛的光环被扒得一干二净,人情世故处处留意,明争暗斗往来不休。为此,太白金星有点儿烦。虽说是灵山指定的不二人选,代表天庭协助灵山为取经之路渡劫,可这事儿牵扯的因果太多,即使像李长庚这样的业务骨干,操办起来也得陪着一万个小心。稍有不慎,事儿办砸了不说,还会陷入不必要的因果,耽误自己的金仙之路。
所谓因果,说得俗气一点,无非道、释、妖三界间的种种利益与博弈。取经虽是灵山的事,可没有天庭的协助,这事儿也成不了。有了这样一层挂碍,天庭的上上下下,多少人想从中分杯羹?然而,项目毕竟是灵山的,好处自然该多拿几成,特别在收徒这种大关节上。怎奈何天庭高层有自己的算计,这令平级的灵山很是头疼,却又拿不出一点办法。就这样,猪八戒和沙和尚被硬塞进了取经队伍,成了唐僧的最后两名徒弟,而这两个名额,灵山本来有自己的安排。
灵山内部也不省心。如来借调观音大士负责取经项目,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表面上看,取经是为了向东土弘扬佛法,扩大佛教的影响力。更深层的,一来通过观音大士敲山震虎,确保唐玄奘修成正果;二来让取经队伍作为新鲜血液,打破灵山现有的权力固化,巩固如来对灵山的掌控。能够修炼成佛的,哪个不是人精?对如来的这波操作,老骨干们嘴上不说,心里其实透亮。可嘴上不说,不等于手上干净。整个取经的过程,不是对观音的工作使绊子、下黑手,就是对唐僧怀着先杀之而后快的敌意。
光是在这些高层内部周旋,就已经要了李长庚的半条老命。怎奈何老李本心内还住着一段因果,一元所生的正念与浊念,常常为了现实与理想打得不可开交。而这,让李长庚不知不觉卷入了天庭的另一场大因果当中——大闹天空,差点还为此丢了自己的正途。五百年前,孙悟空大闹天宫,罪行不可谓不大,可天庭的态度却很蹊跷。为什么孙悟空的朋友——二郎神,出手如此之重?为什么天庭的责罚是高高举起,却又轻轻落下?为什么花果山的猴子还能长生不死?为什么要请如来佛祖来降服孙悟空?为什么佛祖亲点孙悟空作为唐僧的大徒弟?为什么孙悟空总是一副悻悻的样子?想必这里有一段不可言、不可碰的大秘密。向前一步,如履深渊,粉身碎骨;退后一步,心有不甘,有愧为仙。烦……
偏偏又来了一个六耳猕猴。当年,这六耳猕猴要投的仙师,正是菩提祖师。各方面都通过了,不料被孙悟空的属下——通臂猿猴,背着孙悟空一番打点,占去了本该是六耳的机会。从此,六耳与石猴的命运发生了大反转,本该六耳的一切,硬生生被石猴褫夺了去。六耳气不过,想要上天庭告状,第一个找到的就是李长庚。可木已成舟,李长庚也没有一点办法,何况六耳这么一闹,还会牵扯出大闹天宫的大因果——涉及天庭高层的一段大丑闻。作为一个良心未泯的职场老手,李长庚采取了中庸的弥缝办法,一方面安抚六耳的情绪,一方面设法通过取经项目给点补偿。然而六耳的个性太过刚直,他哪里理解得了老李那些弯弯绕背后的良苦用心。久久得不到老李的反馈,又被老李安排了给孙悟空擦屁股的活儿,一怒之下便有了真假美猴王的故事。临死前,六耳一直呐喊着:“我才是真的!我才是真的!”至于谁才是真的,你说这理该怎么评?烦……
好在,取经项目有惊无险,李长庚也丢下了最后一缕浊念,顺利迈入了金仙的行列。故事到此并未结束,李长庚将自己的浊念甩给了观音的玉净瓶,他和观音一样,做不到太上忘情。他请观音帮了最后一个忙,给自己的浊念找个归宿——投胎。李长庚是个爱作诗的神仙,来世还想做个诗人,带着神仙浊念的诗人。老李,神仙,诗人,太白,大唐,一个熟悉不过的身影,飘然而至……
在这部小说里,现实和神话的界限其实是模糊的,搞不清是神仙坠入凡尘,还是凡人羽化登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恍惚之间才发觉,原来西游背后的故事,才是人世间最真实的写照。凡人都羡慕神仙,以为只要成了仙,就能超脱凡世的桎梏。殊不知,神仙也好,菩萨也罢,既然生于人世间的苦难与肮脏,又岂能独善其身、纤尘不染?神明之所以称之为神明,正如王母娘娘提点:「超脱因果,不是不沾因果,而是只存己念;太上忘情,也不是无情无欲,而是唯修自身。」一言以蔽之,存天理,灭人欲。
如果王母娘娘说的对,李长庚为何留下自己的浊念去投胎做一个带着浊念的诗人?唐僧的真灵为什么选择以玄奘的身份回到大唐译经说法?孙悟空的躯壳为什么化作六耳的模样去地府寻找六耳的魂魄?一清一浊,亦清亦浊,这才是人性。相比较高坐莲台、讲经论道的旃檀功德佛,我更爱那个救苦救难的玄奘法师;相比较头泛金光、一脸慈和的斗战胜佛,我更爱那个侠肝义胆的齐天大圣。
存天理。存的是自己的天理,还是他人的天理?灭人欲。灭的自己的欲念,还是他人的欲念?这才是人性与道德的分水岭。至于取经之路的终点,哪里是什么修成正果。所谓的正果,不过是把苦难留给别人,幸福却自己揣着。真正不忘初心的人,哪里会做这种舍本逐末的事情,又岂能对自己的置身事外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