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不斩马谡不行?这是为什么?其中有什么隐情

诸葛亮最喜欢的莫过于马谡,而且主要培养他,甚至可以说马谡很有可能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

街亭,一切的开始都因为一个小小的街亭。

但是街亭虽地小,却极为重要,街亭如果失守,那诸葛亮这次出师就全盘皆输了。

可马谡明知其重要性,这次却邪门的想带并出战,主动请缨守街亭,并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非常重视马谡,深知其熟读兵法,认为他也可行,可是就是这样没有真正意义上带兵打仗的马谡,带着大部分主力出发了。

结局:街亭失守。诸葛亮狠心决定处死马谡,即使蒋琬为其求情,诸葛亮也坚持要斩马谡,这是为什么呢?这其中有什么隐情呢?

  • 诸葛亮的重视

因为马谡文才超出常人,并且十分喜欢军事谋略,这让诸葛亮非常喜欢。

马谡可谓是“纸上谈兵”的加强版,但马谡也跟随诸葛亮讨伐南中一带的孟获,献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心理战术,可谓是为诸葛亮解除北伐的后顾之忧。这也让诸葛亮看到马谡还是可以的。

愧对先帝的提示

先帝刘备知道诸葛亮重视马谡,但刘备可是一个老江湖了,他一眼便看出马谡并不是委任大事之人。

刘备临死告诫道:“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

诸葛亮当时是听了,可是刘备死后就全忘了,并且与马谡经常谈论至深夜时分,并且认为马谡毕竟还年轻也是块好料,只需要时间成长罢了。

并且夷陵之战后,蜀国损失大量的人才,现在是需要人才的时候,像马谡这样的可塑之才,更不能舍弃。

  • 知道街亭重要性,却犯错误

第一次北伐,一切都在顺利进行,虽然内应孟达已败,但是诸葛亮早已预料到。

而街亭的重要性就是阻止魏军的前进便可,但是马谡却偏偏不听王平的,却要搞什么冲锋,你是真的以为打得过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啊!

熟读兵书的马谡,犯下了跟“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的毛病,失败已经成为必然的,要不是诸葛亮提前安排好对策,恐怕诸葛亮的性命也滴被你害了。

  • 即便立下军令状,本也可不杀

诸葛亮跟马谡说明了街亭的重要性,并且也担心马谡不能守,跟马谡也说明了街亭的不易守,这时的马谡也是来劲,坚称自己能守,并且请示司马懿和张郃,甚至叫嚣道即便是魏国皇帝曹睿来了也不怕。

担心诸葛亮还不放心,马谡把自己全家的性命都搭上了,诸葛亮也被他的勇气彻底征服了,马谡也立下了军令状。

胜败乃兵家常事,即便失败,真心悔过的话,诸葛亮也不会真心杀掉自己培养多年的人,可是马谡却做出一件让诸葛亮不得不杀的事。

  • 从本可不杀,变成不杀不行

马谡战败,街亭失守,这是诸葛亮最不愿意看到的,但是诸葛亮还是提前安排,以防万一街亭失守,虽然自己冒了很大的风险,被逼的使出空城计,但是全军也算是撤下来了,可问题来了:马谡却畏罪逃跑了。

这样的结果让诸葛亮很是生气,于是罢免了帮助他逃跑的向朗,自己死之前都没有在任用过向朗,可见诸葛亮对马谡的畏罪逃跑是有多生气。

马谡终究未能逃脱,虽然不知道他是怎么回到蜀营的,但被抓回去的概率极大,诸葛亮见到马谡更是生气,打败仗我不怕,你畏罪逃跑对的起我对你的精心栽培吗?

马谡深知,回到蜀营死期将至,诸葛亮不顾众将士的劝阻,最终杀死了马谡,诸葛亮不忍心,但是他要维护的是蜀国的法律和蜀国将士的心。

正所谓:诸葛亮斩马谡——顾全大局。

因为无论是国法还是军法,马谡都已经构成死罪,不杀马谡谈何国法,谈何军纪。

总之,马谡死的时候为到四十岁,本是当打之年,正是为蜀国奉献自己的时候,却犯下如此大罪,诸葛亮想救你都难。诸葛亮为他落泪实属惋惜,因为马谡是自己倾尽心血培养的,他的死也让自己的心血付之东流。

诸葛亮既拿马谡当接班人,又拿他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可能马谡活着,也许就不会之后重点培养姜维,历史就是这样,让诸葛亮作出了自己最痛心的决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诸葛亮不斩马谡不行?这是为什么?其中有什么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