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进阶》46 人格的形成

9.2.3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弗洛伊德对于人格形成的观点主要表现在其心理性欲发展的五个阶段上。

客体关系理论研究者认为母婴关系是所有人际关系的基础,而母婴关系主要是在0~3岁确立的,个体的人格发展聚焦在0~3岁的时期。

玛格丽特·马勒(Margaret Mahler)的客体关系发展阶段最具代表性。

马勒认为,个体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为正常的自闭时期(0~4周),在这个时期里,婴儿没能觉察到外部世界的存在,自己就像是住在一个蛋壳里的。然后进入第二个时期共生时期(4周~6个月),婴儿意识到自己的需要依靠母亲来满足,非常依赖母亲,与母亲形成依恋关系。第三个时期是分离/个体化阶段,它从6个月起至3岁,这个时期又可以分为分化期、实践期、整合期等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其一生不同发展阶段都会经历不同的挑战,对这些挑战的不同应对及其结果就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他认为个体一生的发展阶段为信任对不信任(0~1岁)、自主性对羞愧怀疑(1~3岁)、主动性对内疚感(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亲密对孤独(20~40岁)、繁衍感对停滞(40~65岁)和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以后)。

认知行为疗法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看法。

(1)重要他人与个体的相互作用影响其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所谓“三岁看大,六岁看老”的说法,是基于个体能够继续沿用过去的行为方式去处理后续与重要他人的互动,但如果后来的重要他人对个体施加了不同的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就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变化。

(2)认知能力影响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

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一般性和概括性的观念是人格的内核,个体人格的形成必然以其认知能力为基础。

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起来。他们经常思考:“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别人是否喜欢我”“我的人生理想是什么”等问题。这个阶段就是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同一性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体需要对自我的各个方面进行整合并形成统一的自我认识(即自我概念),一旦完成自我同一性,个体就形成了较为巩固和稳定的自我概念(即核心信念),这也就意味着个体人格的形成。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的形式存在的身份整合远大于个体在童年时期所获得的各种身份的简单相加。这是一种自我将所有身份同性欲变迁、后天能力和社会角色所提供的机遇整合为一体的经验的积累。个体的自我同一性的获得需要解除“我是谁”和“别人认为我是谁”之间的矛盾,这不仅涉及个体经验协调或矛盾,也涉及个体认知能力能否驾驭这些矛盾、分歧、多样的信息。如果无法完成自我同一性,个体将无法体验存在感,会出现有关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心理问题。

总体来说,在认知行为疗法看来,个体人格的形成是在与重要他人相互作用以及遭遇一系列事情的过程中形成的。重要他人或者强化了原来的人格特征,或者修正了人格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是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因素,随着个体年龄增长,认知能力逐渐发展,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从外部客观特征过渡到内部的心理特征。到青春期,个体便开始整合自己各个方面的特点,形成一个概括的自我概念(和核心信念),个体人格就最终形成了。

9.2.4 人格障碍的本质

人格(特征)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跨时间维度、跨情境的稳定的为人处事的习惯化行为方式。

是个体补偿策略的具体体现。

人格是核心信念和补偿策略所构成的统一体。

人格障碍通常指个体的行为方式(即人格特征)偏离文化背景而不易被别人理解,并因不适应环境而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给个体自身或他人造成痛苦的情形。

在心理咨询实践中,经常把人格障碍限定在人际关系范围内讨论,把那些造成广泛人际关系困难(在多种人际关系中都存在与人相处不好的问题)的行为方式称为人格障碍。

关于人格障碍类型的分类,DSM-5把人格障碍按照症状表现分为三种类型,A类人格障碍表现为古怪或怪异的模式,包括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B类人格障碍表现为戏剧化、情绪化或不稳定的模式,包括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C类人格障碍表现为焦虑或恐惧的模式,包括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

实际上,人格障碍的核心是人际关系的问题模式,我们可以按照人际关系模式的特点区分为关系寻求、关系冲突和关系疏离三种人格障碍类型。

上述按照人际关系模式把人格障碍分为关系寻求、关系冲突和关系疏离三种人格障碍类型,与霍妮把人按照人际交往风格分为接近人群、反对人群和脱离人群三种类型一致。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行为疗法进阶》46 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