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斑驳:VOL.13

你也不知道你在渴求什么,当你享受此刻且因此感到满足时,你也依旧不能说这就是你所渴求的,你并不能完全确定这一点。这和你过往所认为的种种一样,你所认为的未必是事实本身,更多时刻不过是反映了观者,也就是你自身。置身于不同的境地,怀揣着各种想法,作出各种思考,然后得出自己的答案,从而更加坚定不移向前迈进。这几乎是一种类似动物的本能倾向:人被周围的环境裹挟着,也困囿于自身的感知,环境和感知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人依据这密切联系,对其作出判断,并从这判断中衍生出行为,行为又将反过来作用于环境。或者说,哪怕他什么也没做,这个联系、影响和作用也依旧是存在的。

简单说,经由“看山是山”这么一个阶段,它自然而然会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看山不是山”。如果就此打住,那么,他对山的认识同样会止步于此,所留下的印象也可能不是山的本来面貌,而是关于自身的认识。这也就是说,人不满足于感知层面的肤浅理解,势必会由这一层而进入到下一阶段,本能地进入抽象的思维中去,加以联想、想象、幻想,并最终留下来一个模糊的印象。如同我们对一个事物的描述,它往往被我们的记忆和认知重塑,而不能完全地将它本来的面貌呈现。这一点兴许与表达有关,也可能无关,即使换种表达也依旧无济于事。就像摄影机也依旧不能做到无死角的拍摄,人的感知就更加不可能了,不仅不可能,甚至它还将因个体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就像“看山还是山”这一境界的回归,就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我们被某些东西吸引,这种吸引也将带我们走向不同的地方,且因人而异。

比如我,在享受此刻和满足之余,我往往很快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匮乏和对感知事物的模糊性。不确定它究竟来自哪一层面。往往这时,我会进一步发掘它,好使它更具象些,更贴近自己的内心,也发掘内心深处潜藏着的更接近“我”的部分,由浅入深地。这时,我不会尝试去干预什么。事实上,我也很好奇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转变?人的心思如此捉摸不定,我们能做到哪一步?它又是如何隐藏和被发现,它还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通常而言,我们并不能完全体验到整个过程:某一刻,它戛然而止,伴随着思维的局限和感知的障碍。于是,开始反复省察记忆、提炼、总结,真正的由浅入深。我享受这个过程,乐此不疲。然而,并非每一次都能抵达这一境地,更多时候——它停不下来、我不想停下来、突然间就停下来。一时间茫然无措、恍恍惚惚。随即,我才开始反复咀嚼,将记忆重新筛选,尝试从记忆中找到打动我的部分,并对它进行某种印象加固。事实上,即使到了这一步,我依旧不知道它于我意味着什么,我又为何会被它所吸引。但我并不因此而沮丧,恰恰相反,我喜欢这种“未完待续”的探索。

就像每一次清醒的停下脚步,我始终认为它胜过盲目的前行;又像我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我并不因此而感到羞愧,反而我会因为自己的无知去探索更多,去抵达真知;也像“未完待续”,它所代表的可能性以及最终的走向,它都将从另一层面提醒我,它只是其中一个答案,还可能存有各种答案,从而我避免因傲慢和偏见的残荼。至此,山依旧是山。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光斑驳:VOL.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