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逝去的青春吐芳华

本并无太多期待的看完冯小刚的《芳华》,值回票价。

那是一段作为80后没有经历过,无法说能真正感同身受的年代青春故事。

也正因为如此,对此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不能理解的部分,那时候的年轻人是被时代的车轮推着走的,因为历史大环境,而带着某种红色的使命感,为了这一切服务是高于其他任何事的。青春不由自己主宰。

看到男主角以“雷锋“的形象做事时,我真的被震惊了,不得不说我不能理解这种无私付出和善意。可是最后换来的是什么?但如果没有现实部分的演绎,这部片子也就不会这么有价值了。

年轻的他们变成了被分配的角色,无情的被污蔑,被发配,被送往最残忍的战争前线。直到精神崩溃。

如果不是那一只熟悉的曲子响起,身体的记忆恢复,哪里还能记起有一个姑娘还只是个普通的十几岁热爱跳舞的她。

即便是活着归来的配上“英雄”称号又怎样?年华逝去,谁会记起那些最好的时光赋予了本不该承受的一切。


但同样的青春年华怎会没有同样的对爱情和自由渴望?

似乎整部影片一直唱着我爱你,你爱他,他爱她,她爱他。

是的,因为年轻时候的爱情总来得那样简单和突然,没有等到剩女时的现实,没有相亲时的尴尬。

只因为那时阳光正好,你无意间递给我两颗新鲜的西红柿。

只因为那天你在台上唱了一支深入我心的歌。

只因为在朦胧的红纱帐旁你放了一首邓丽君的歌。

只因为因为低自尊的我,看到了对我施以善意的你。

于是我羞涩地埋藏了几年的感情,放弃了深造的好机会只为多留在你身边。

于是我鼓起所有勇气写了一封情书塞进你的行李里。

于是我愤怒于那些污蔑你的人,甚至整个团体。

于是我假装去送你,却十多年后才告诉你那一句“可以抱抱我吗?”

因为是电影,于是镜头可以放到十年后二十年后,再回头看那时的感情那时的人,原来不是真正适合的那一个,原来模样变化得如此之快,都来不及后悔。

这是我看的第二部严歌苓小说改编的电影,第一部是《归来》突然对她能书写下一段带着历史印记的文字肃然起敬,文字有了一种特别的意义。

冯小刚说,严歌苓就是《芳华》的起源,穗子的原型。

她似乎天生敏感,通晓人性,后来在她的作品中这样的情节反复出现。那些别人未留意的细枝末节,美好或者邪恶,她都记在心里捕捉并写出来。

她说“我在作品中的诉求均为艺术诉求而非政治诉求-虽然我写过中国历史上一系列的运动,写过这些运动给普通人命运带来的支配性的改编,但在写作中,我的全部精力都集中于人性的研究,探究它的畸变之因,嬗迭之迷,并就此呈现人性的富饶与逼仄”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逝去的青春吐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