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时期的经历与成年后的幸福息息相关

-《what happened to you》读书笔记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些人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有些人却不能保持一个工作,或一个亲密的关系?同是孩子,为什么有的孩子兴趣广,自信心强,做事专注,有的孩子却总是躲避退缩,害怕困难,甚至在毒品、游戏或酒精里麻醉自己?

在奥普拉和精神科医师Dr. Perry合作的今年4月出版的新书《what happened to you》里,他们一直强调的一点是:对生活里有麻烦的人,我们不应该问“你什么做错了”(what’s Wong with you),而是应该问以前发生过什么事(what happened to you)。我听的是有声书,两人主要以对话的方式阐述本书的主要内容,像老朋友聊天一样,很吸引人听下去。

Dr. Perry是有名的精神科医生和神经科专家,在研究儿时创伤对儿童和成年人影响方面颇有建树。他曾参与过历史上许多重大的悲剧事件,比如大规模枪击案,911等,在第一时间从精神和心理上帮助那些受害者。

他认为,如果婴幼儿在出生后没有得到持续稳定安全的爱和照顾,他就不能发展起和别人建立健康关系的能力,等他长大后,他在恋爱、社交及和人的互动方面就会有问题。

他们曾经做过一项调查-那些在出生后到两个月时间没有得到适当照顾的婴儿,比那些在这两个月里得到合适的照顾但日后被忽视或照顾不周的婴儿受的损害更大。因为这段时期是大脑高速生长的时期,神经元扩展迅速,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而且这个时候人不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对一切“照单全收”。

书中提到“罗马尼亚孤儿”-齐奥塞斯库统治时期,大约有50万孤儿住在国有的孤儿院里,每个房间住着40-60个婴幼儿,只有一到两个育婴员管理。孩子大多数时候自己躺在床上。这些经历了饥饿、营养不良甚至虐待的孩子,和常人比,长大后更可能有各种问题,比如失业,身体和精神上的健康问题、和人交往的问题等。讽刺的是那些小时候不得不和别的孩子共享一张婴儿床的孩子,长大后总体上反倒发展得更好。

Dr. Perry介绍了大脑的结构,最上层的大脑皮层(Cortex)掌管语言、思维、认知、逻辑等高级活动,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能分辨时间。下层的脑干则掌握着那些比较简单的功能,比如呼吸、心跳、体温调控等。但人类的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都是直接先传到脑干,在传到大脑皮层以前,它会被拿来和以往的经验作比较。如果找到相同的体验,因为脑干不能分辨时间,它就会激起压力反应,整个大脑皮层就会被关闭。他举的一个例子是一个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兵,有PTSD(战争创伤应激障碍),三十年后在街上摩托车突然启动的响声还是会让他受到惊吓,以致失控。这是因为因为他的大脑瞬间把摩托车响声和枪声以及死亡联系起来,受到压力的时候,传来的刺激不能传到大脑皮层,所以没有时间的概念,依旧会受到惊吓。

除了从生理和科学的角度解释创伤的形成及后果,奥普拉和Dr. Perry用对话的形式剖解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其中包括奥普拉自己的亲身经历。

她住在芝加哥的时候公寓在57楼,有门卫和安全系统。但她成年后的每天晚上独处时基本都在恐惧中度过。有一天晚上,她恐惧到了极点,连夜搬到了附近一家酒店的房间,觉得那儿没人找到她,她是安全的。后来有一天,新闻报道一个小学发生了枪击事件,6个孩子受伤,1个孩子送命。受到惊吓的家长们为安全起见,要求校长把学校大门锁起来。但校长说,不行,孩子们见了锁会害怕的。

奥普拉说她读到这里,泪如泉涌,她终于找到了晚上恐惧的原因。小时候她和外祖母住在一起,外祖父有失智症,自己住在一个小屋里。有一天晚上外祖父闯到她们睡觉的房间,双手环在外婆的脖子上,想要掐死她。外婆挣扎着跑到外面呼喊邻居,躲过了这一关。但自此以后,外婆睡觉时总是把椅子顶在门后,用易拉罐做成一个长链,挂在门把上,用来报警。学校大门的锁让她想起了外婆的“锁”。奥普拉找到了她的恐惧的起源,更能理智地对待这件事情,也更容易从恐惧中走出来。

那么对幼年时期造成的这种创伤,有没有办法修复甚至让它消失呢?Dr. Perry认为,让它消失不太可能,但我们可以想办法用新的积极的东西代替它。能修复创伤的,是和其他人建立起来的值得信任的、亲密稳定的关系,不管是和邻居,朋友,老师还是萍水相逢的人。

奥普拉有一个非常不幸的童年。母亲十几岁生下她后靠给别人做女佣为生,奥普拉跟着经常打骂她的外婆长到6岁,外婆死后被送到母亲家。有好几个孩子的母亲为了生计奔波,根本无暇管她。她9岁起就被几个亲戚性侵,14岁生下一个男婴,后不幸夭折。这样的一个童年经历,到如今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曾采访过几千个人的主持人和制作人,名字出现在富豪榜上,用她的智慧、勇气和精神激励了无数的人。奥普拉说,这个过程中,她和爱人、好友及其它朋友形成的稳定和亲密的关系至关重要。奥普拉是一个成功走出创伤,拥有“后创伤”智慧的例子。

如果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很多行为的前因后果以及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性,很多人将会被挽救。比如在学校里,老师们如果了解一些童年创伤的知识,他们就不会简单认为孩子是调皮或恶劣。他们会对每个孩子区别对待,通过音乐、运动、友情等先让他们先进入一种稳定有规律的状态,学业和自制力方面会水到渠成。

书中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匮乏的社会。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代替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人们越来越缺少同理心和同情心。疫情引起的隔离、疏远和猜疑更让人的互动方面雪上加霜。与三十年前相比,这些年抑郁症和精神方面有其它问题的人大为增加。书中呼吁父母放下手上的手机,把孩子手中的平板电脑拿开,和孩子亲密互动。

关于同理心,书中给了另外一个触目惊心的例子。一个女人杀了另一个女人,原因竟是想把她的婴儿带走,自己抚养长大。她为什么基本的同理心都没有呢?原来她仅仅6天时就被妈妈抛弃,在16岁以前辗转于7个州,12个城市,26个寄养家庭。她没和任何人建立起亲密稳定的联系,她觉着自己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这样的人,没有同理心也就不奇怪了。自己没有得到过爱,怎么可能给别人爱。

读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成年后的生活与孩提时代的密切相关。我们现在的很多喜好、接人待物的态度、是否乐观等大概很多都和我们以前的原生家庭及童年经历有直接的联系。记得读过毕淑敏的一篇散文,文中提到有一个女人特别喜欢送丝巾给别人,几十年如一日。后来发现她果然有一个小时候种下的心结:她几岁的时候妈妈买回一条特别特别美丽的丝巾,她很想戴,被妈妈拒绝。有一次她趁妈妈不在家,自己系上出去疯玩了一天,结果把丝巾弄丢了。妈妈过来勃然大怒,打了她一顿,又拉她出去找,最终也没有找到…从此丝巾就成了她一生在寻找的东西。

知道了源头,知道我们现在的状态很多来源于我们的个人经历,也许我们就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担心,忧虑、恐惧和创伤,也更容易从里面走出来,从而更靠近阳光和幸福的生活。奥普拉在书中最后说,每一个逆境和创伤都会带给我们力量,累加起来就会形成巨大的正面的能量。多年后我们蓦然回首,”What’s happened to you “ , 更应该是“What’s happened for you”。

你可能感兴趣的:(婴幼儿时期的经历与成年后的幸福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