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至近代经济结构的变

古代经济的辉煌                                            “经济”即经邦、济民,经国、济世之意,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社会内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是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的总称),因此,中国古代自进入农耕时代便开始了真正的经济活动,但这种活动以自我消费为主,不论是家庭或是国家。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体系,其中农业是手工业的基础,农业和手工业是商业的基础。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粮食作物的种植、磨制石器、定居生活、家畜饲养等足以证明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伴随金石并用时代、铁器时代到来,加之耕作动力(牛耕)的推广、耕作方式的改进,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最大特点,并使得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而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则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中国古代手工业由官营和民营两部分构成,官营手工业。在奴隶制的三代,手工业(冶金、制瓷、丝织)是由官府垄断的,不用于民间消费;民营手工业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是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而家庭手工业则是自产自销。历经艰难发展,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特别是纺织行业,资本主义萌芽。在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古代中国手工业世界闻名(汉代被称“丝国”唐代被称“瓷器大国”)。

中国古代商业不断发展,贸易空间、时间不断扩大。春秋战国商人地位提高,秦汉重农抑商发展艰难,隋唐迎来勃勃生机(柜坊、飞钱、都市商业、农村集市贸易),唐朝广州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两宋商业环境更加宽松,时间、空间限制打破,商品种类、世界最早纸币、财政税收、商业名镇、草市等一派繁荣景象,与东南亚、南亚、阿拉伯、非洲贸易频繁,且以朝贡贸易占据重要地位直至明清时期闭关锁国。

近代经济结构的嬗变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侵入,关门未闭住。中国社会性质质变,两半社会到来,政治上主权不再独立完整,经济上被强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瓦解,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毁。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中,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自强”,开展了洋务运动,其创办的民用工业资金来源多元化,生产方式近代化,产品利润化。在洋务经济的诱导下,在外商企业的刺激下。19世纪60、70年代,东南沿海一带诞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于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导致后天畸形(工业轻多重少、地区分布不平衡)。近代史是中国人的屈辱史,自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但是,它的产生和发展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古代至近代经济结构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