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让育儿不焦虑

网上有个说法:如果经过考核才可以做父母的话,那么很多人会不合格。

随着育儿的时间越来越长,读的育儿书籍越来越多,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常言道,有了孩子后,我们天生就会做父母,但要想做个好父母,必须经过努力学习相关育儿知识、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我们才能在孩子出状况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态度。

我们眼中孩子的不良行为,其实是他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正常行为。如果不了解这点,我们会习惯从成人的角度看待孩子的问题,从而扩大孩子的错误,导致自己对孩子作出不合理的举动。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明白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呢?有以下三点可供参考:

一、了解孩子当下年龄段的特点。

0-6岁的孩子观察力比表达力更好。

最简单的例子,当孩子几个月的时候,他能很快地认识自己的妈妈,但你要他喊“妈妈”却是不可能做到的。

可有些父母不明白这个道理,从而做出伤害孩子却不自知的行为。

今天我陪女儿在商场吃饭的时候,一位打扮入时的年轻妈妈带着2岁左右的儿子坐在我们后面。

“你不许吐出来!是你自己要吃的。再难吃的东西到了嘴里都要咽下去!”不一会儿传来这位妈妈大声呵斥孩子的声音。

可怜的小家伙口里唅着食物,大声地哭着。

他那么小,又怎么会和妈妈解释自己为什么下吃呢?

可这位妈妈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错,一边说着“什么时候吃完什么时候回家”,大概看孩子没有继续吃的样子,于是大声地说着“你一个人在这吃,我先走了!”

她竟然推着购物车走了。当然,她只是吓那孩子。

这更引起孩子紧张地哭喊。

孩子的害怕又怎么是她妈妈能理解的呢?

看到这一幕,我又瞧着在身边吃得正香的女儿。庆幸自己知道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不会像这位妈妈做出过激的行为。

其实这位妈妈所说的“是你要吃的”,试想我们成人有时买了自己想吃的都有不想吃的状况,更何况这么小的孩子?孩子的“要吃”也许只是觉得食物样子好看,也许只是习惯性地说“想吃”,这并不等同于我们成人理解的“要吃”。

如果明白这个道理,这位妈妈就会理解孩子,从而让自己的做法不同,孩子更不会这么伤心害怕。

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让自己的行为更得体。

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要想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自己先要学会控制情绪。

当孩子出现状况时,有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孩子真不听话,让他不做非要做,结果出错了,还要收获结局,从而引发自己的不快。

就拿孩子倒牛奶这件事来说吧,孩子小,平衡力弱,当他学着大人的样子倒牛奶时,往往会打翻。

其实不是孩子故意这么做的。

但我们成人就会一方面觉得孩子的行为造成了浪费,另一方面想到的是自己要擦、要洗,从而增加了工作量。于是引起自己对孩子的呵斥。

却很少想到孩子的行为是一次勇敢地尝试,是他发展适应性行为。只要多加练习,他出错的概率则越小,应该值得我们表扬。

当孩子因为发展适应性行为而受到惩罚时,让人觉得实在痛心。

三、有画面感的言语让孩子更愿意配合你。

孩子的行为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这是我们要明白的道理。

当我们清晰地知道这个原因后,我们可以给自己讲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孩子会更愿意配合我们。

比如当孩子爬得很高时,我们不要光顾着大声责怪他爬这么高、万一摔下来怎么办,这样做不会让他觉得爬高是件危险的事,而是会因为你的责骂而吓得哇哇大哭。

如果你每一次都告诉他:这里很高,很危险。摔下来会摔痛、摔破,再让他想想以前摔破皮的经历。不需要你几次提醒,他就不会再做这个危险的事了。

孩子记不住你的说教,只会记得具体的画面。

写在最后: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秘密。

我们只有找到这把秘密的钥匙,才能打开育儿这扇门。

我们只有打开这扇门,才能成为更好的父母。

我们只有成为好父母,才能让孩子更健康、更快乐。

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让育儿不焦虑。

你可能感兴趣的:(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让育儿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