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卧波彩虹桥


走过江湾、李坑、严田……最能承载乡愁的,便是这里的桥。

婺源的桥千姿百态,有木桥、石桥、廊桥、竹桥。在婺源所有的桥中,彩虹桥,是我最钟情的一座。

面对彩虹桥时,一种惊艳与震撼穿胸而过。它真如一座彩虹,架于一泓清流之上,在两岸青峰对峙中,更显出“长虹卧波”的气势。那一个个桥墩,如一排准备就序的船队,正在等待一声号令,扬帆远航。

这座位于婺源清华村的彩虹桥,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长的廊桥,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之一”。

廊桥始建于南宋,已有八百年历史。全长一百零五米,由二头引桥、四墩五间和六亭五廊构成长廊式人行桥。这座桥据说是清华村一位出家做和尚的胡济祥跟一位叫胡永班的能人合作修建的。当时这座桥的上游有一座木桥,被洪水冲垮了好几次,两个人心里着急了。胡济祥云游四方,用3年多的时间筹集了一笔资金,然后请能工巧匠,前后历时4年,完成了清华桥的建造。竣工当日,彩虹当空,桥名因此而得。

每个桥墩上都建有一个亭子。现在桥身是木板铺的,两边的桥栏各是两根横木,好像是两棵大树的树身直接通过防腐处理后放在上面的,简单而朴实,从远处看,亭略高于廊,显得错落有致。

桥基四墩青石迭砌,呈半截船形,石缝间窜出一棵棵不知名的花草树木,两桥墩间用木梁横联,上铺木板成桥面,椽瓦结顶为廊,两侧围于木栏。桥面的木质部分,一般都只能保存百年,彩虹桥历代都有过维修,最近的一次是1985年。

走上彩虹桥,在栏杆边的长凳上落坐,清风穿过桥面,风中带着山野和清流的气息,清新之极。

彩虹桥的桥身是用粗大的木块架设的,上面铺设着木板,走上去蹙然有声。因为数百年来河水从来没有漫过桥身过,又加上历代对该桥都有过维修,所以木质的桥身和其上的廊桥至今还保存得十分完好。

站在桥上,往上游眺望,五座连绵的山峰,形似笔架。山脚下一泓碧波,就是“小西湖”。明嘉靖年间,吴派篆刻祖师文彭,应他的学生婺源人何震之邀,来这里游玩。何震是徽派篆刻祖师,史上称他俩为“文何”。两人乘竹筏逆流而上,见这一带碧波潋滟,风光旖旎,蜿蜒的古驿道在千年的古林中延伸,旁边的庙宇、村落和古桥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文彭欣然在临水石壁上题刻“小西湖”三字。“小西湖”之名由此而来。

当年,电影《闪闪的红星》就在这里取景。青山倒映入水,岸边竹林青翠,竹筏在河面上缓缓移动,一切都不曾改变。而彩虹桥也在历史的长河上横跨,历经风雨,风韵依旧。“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仿佛,那歌声还在山间萦绕,余音不绝;仿佛,古人“文何”也在桥下向我走来,指点着两岸风景,谈笑风生。

桥头有一座水车磨坊,那巨大的水车在阳光下静默着。过去的几百年,人们排着长队,在磨坊里舂米、磨粉。这里,曾是全村或周围几个村最热闹的地方,如今,这水车完成了它的使命,却成为我们走进历史的一个入口。

一排间距半步的石磴从此岸延伸到彼岸,叫做“磴步桥”,与彩虹桥遥相呼应。走上石磴,忍不住把手伸进了水中。这水清澈得让人心生怜惜。这水,已远离了我多少年。那水中柔软的水草,与童年家乡小河中的一样,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清香。

清浅宽阔的河面上,水流却是极为急速,流水从石磴间流过,形成一个落差,水声哗哗。走到磴步桥中央,回望高高的彩虹桥,那种气势,摄人魂魄。

在这桥上,多少徽商走向外面的世界,又回到了家乡,兴建宅第,光宗耀宗。“彩虹”二字中,蕴含着古徽州人祈盼人生象彩虹般灿烂的美好愿望。而一代代成功的徽商,真正实现了这样的心愿。那岸边绿林中矗立的一座座马头墙,就是梦想成真的明证。

彩虹桥更象是一个独立的工艺品,简单、明朗地坐落在小镇的一角,吞吐着清澈温柔的“西湖”流水。肆虐的洪水和山石,曾经见证过桥基的坚强,如今,已经不会轻易地挑衅它的权威。这样以来,腿脚不便的老人,蹒跚学步的幼儿,仍旧能够从这座稳固的桥身上从容走过。

在婺源,我把满满的乡愁交给了这些古色古香的桥,我把我的梦,也遗落在了这些各具形态的桥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虹卧波彩虹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