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孩子的攻击性?

昨天我说到,孩子的暴躁并不一定是坏事。

换句话说是,当你的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时,你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孩子能够表达攻击性,这本身就不是坏事,你甚至应该高兴才对。

理论是,你也许和我一样,都认为有一定道理,但是当这样的情形真正发生在你身上时,很多人就不一定可以理解和接受了。特别是你家如果再有一个青春期的判逆孩子,那这样的说法可能就十个家长有十个都不会认同了。

郑委老师说,每一个发怒孩子,每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内心都有不能言说的痛苦,家长此时,能做的就是接纳、陪伴、支持和鼓励,无条件地爱。甚至说到,孩子如果要对父母动手,这是好事。原话我已经记不太清了,但当他说出这样的理论的时候,更是有好多听课的家长一阵唏嘘,说实话,我们真的是无法理解和接受。而后不久,我家老大就真的步入了青春期,所以青春期的娃娃要经历的状态有他的身上都演绎得淋漓尽致,更为严重的是,我还真遭受了孩子好几次的拳打脚踢,家里时常都是阴郁沉闷的,在那么一段黑色的时光,好在当时正好有爱与幸福的一帮同频的小伙伴在一起温暖相伴,儿子也好,我的家庭也好,也总算是雨过天晴了。

在前面的日更文章里,我也提到过儿子的现状,所以,即使我不用站在心理学的理论上来讲述这个问题,也可以用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讲,作为妈妈的我们,怎么样面对孩子的攻击性。

首先,妈妈要保持情绪的平和,这个是需要刻意训练的,也是有效的亲子关系、亲子沟通的前提,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讲过。

其次,还是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面对孩子的攻击性,我们到底需要做什么呢?

第一,让孩子表达。在攻击性不会对孩子或者他人的人身造成伤害的前提下,不要遏制孩子的攻击性。因为,一旦遏制孩子攻击性的表达,孩子的攻击性很可能会由指向外界转为指向自身。比较轻的结果,比如,有的孩子有啃咬自己指甲的行为;比较重的,比如,孩子会自闭、抑郁。任何一个放弃表达自己的人,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努力表达后彻骨的绝望。

第二,积极共情,看到和接纳孩子的攻击性。无论我们是否能理解孩子有攻击性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第一步,我们都要先接纳孩子。而不是给孩子贴上一个“坏孩子”“不听话”或者“不懂事”的标签。

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位来访者,三岁时,妈妈生了弟弟,因为妈妈一个人照顾不来两个孩子,于是,就把三岁的他放到了爷爷奶奶家,并且在爷爷奶奶家附近上幼儿园。六岁时,当他需要上小学了,这时的弟弟也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才把他接回到自己身边。他回忆说,记得刚回家的时候,脾气很差,经常乱发脾气,还爱摔东西。爸爸妈妈开始的时候,似乎还理解他,也觉得他这么多年不在身边,有些内疚,还肯哄他,后来逐渐就失去了耐心,当他再发脾气,爸爸妈妈就用一副“孺子不可教也”的眼光看他,充满了“嫌弃”,觉得: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七八线小城市,家长不能一边抱孩子也不能一边抱砖,很多在孩子小时候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和孩子暂时分离的父母,在接回孩子后,似乎希望孩子能马上出现“奔向父母怀抱”这样的温馨场面,可事实上其实不会。一般来说,重聚之后,孩子会先去释放自己的攻击性,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肯拿出足够的耐心,接住了孩子的攻击性,接下来才会出现父母想象中“温馨”的画面。

第三,在共情和接纳之后,我们再尝试看到孩子攻击性背后,到底在表达什么。

比如,昨在日更文章开篇的几位妈妈的焦虑。

对于妈妈A阐述的情况:我们可以去了解孩子这次冲突的细节和全过程,以及和发生冲突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也许,孩子表达攻击性,只是在尝试建立关系;

对于妈妈B阐述的情况:孩子因为同桌用了他的橡皮而不依不饶,也许,孩子在尝试建立界限;

对于妈妈C阐述的情况:“孩子各方面都很好,就是不能接受批评”,那么,孩子的攻击性是不是算是一种“抗议”呢?对自己各方面都“很听话”的“补偿”?或者,在抗议父母的高压管理?都可以尝试去探索。

第四,引导孩子建设性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攻击性之所以会被破坏性表达的一个原因,是孩子的言语化能力不够,以及社交技能的欠缺。所以,引导孩子去表达,非常重要。此外,有效地将攻击性中潜藏的活力进行正确的引导,也很重要。比如,可以将这部分活力转化为孩子对某件事情的兴趣,转变为孩子的创造力等。

总之,孩子的“暴脾气”并非洪水猛兽。如果你正在面对这个情况,在这个局面里,重要的,不是孩子的脾气到底有多差,孩子的暴脾气,真正考验的,是父母。父母的反应,对孩子是否能成功度过这一阶段,至关重要。

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很重要,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是爱,是父母的真爱,而这个真受,是需要每个父母认真学习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面对孩子的攻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