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力量》有感

欣赏

看完高考状元刘嘉森的那期直播回放之后,我就立马下单了他的新书《心的力量》,因为被他的真诚实在感动了。别的作者在直播间有人提问时,会直接推荐到自己的新书哪一部分去找,但是他呢,即便提到了书中有写,他还是会耐心完整地解答道别人的问题。真的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啊。

《心的力量》不是一本励志鸡汤,而是一本记录成长轨迹的自传+超级学习方法论。即便我已经高考完多年,这本书人带给我的感动仍非同一般。


一、阅读的力量

就像他在直播里面说的,阅读在他的人生中站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时候的他能够自由阅读,得益于2点。第一,父母没有受到界别的父母焦虑行为的影响,因而没有迫使他去上各种补习班。第二,父母拉着他闯过了认字关,在他刚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认识3000个汉字了。

大量并广泛的阅读,让他从小就充满着知识素养。

阅读就像用来织毛衣的针和线,有了它们,那些散乱满地的毛线才能最终被编织成有序的,稳固的,适合自己的毛衣。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因为青春期的缘故,他变得很浮躁,老师也会经常批评他,导致他不爽且有强烈的反抗心理。父母察觉到了他的变化,便让他阅读大部头著作。为了弄懂里面复杂的概念和人物关系,他必须认真起来,因此改掉了多动的毛病,学会了尽心去完成一件事情。

阅读让他在初中时就形成了有别于大部分同龄人,形成了不偏激不消极的正确三观。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不管一个人的想法有多么离谱,互联网都不会纠正它,只会强化它。他提到了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要想明是非辨黑白,首先得大量阅读书籍,特别是有助于提升思考能力的书籍。他在阅读这类书籍中会注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著作的几个背景作者的身份,不轻信,不盲从,锻炼自己质疑和探究的能力。 其次得多走一些地方眼见为实。学业并不是全部。与这个世界互动的能力也非常关键。 比如,如何正确表达善意和爱?面对情感纠葛和挫折怎样调节和自我治愈?

初二阶段他陷入了偏执。对成绩第一的执念,让他没日没夜的学习,忽略了一切。与同学的互动,跟老师的关系,都非常恶劣。尽管他如愿以偿拿到了第一,但那份欣赏与激动只是在同学的脑海中停留了一小会儿。这种失落让他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他不明白努力的意义在哪里。这时候他的姥爷给了他启发“活着就不能太满,满了就溢出去了。别想太多,该干啥干啥钻牛角尖,反而啥也得不到”。他一下就被点醒了,并且买了很多关于心灵和成长的书籍。以前读过很多的伟人传记,总想着自己要名垂千古。从那时起,他读了更多失败者和小人物的传记,懂得了哪怕路边随便一个人,哪怕随便一棵草,都有他独一份的美丽和伟大。

阅读让他的身上生出了很多发现美的触角。刚进来衡水高中那会儿,他发现自己这个小县城里面的头角,来到竞争激烈的衡水,几乎成了配角,心里面的落差和迷茫可想而知。在竞选学生会失败之后,一次偶尔闲逛校园,他发现原来校园的景色那么美。这份美丽让他那颗被数字、被成绩捆绑的心得到了解脱。生命不能因为跟别人争而忽略了周边的美好。这种跳出思维、读者思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包括现在很多成年人,你让他去放松一会儿吧,尽管身体出去了,但心仍然停留在某个点纠结,他会说他也很想放松,但是还有什么什么什么麻烦在等着他解决。

外行的人看热闹,内行的人才看门道。阅读带给作者的思辨能力,让他完全区别于普通人看书或文章时认为只是简单排列组合的肤浅。欣赏一段来自作者的思辨。

人人都应该重视起阅读,因为阅读从来不仅仅是文学阅读阅读关系到我们与这个世界的互动方式。


二、学习的智慧

对学习的正确认识甚至比努力更重要。这本书里面我看到的并不只是一个学生跟时间的死磕, 更是与高考选拔制度的对接,出卷人的较量。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不会刻意为难考生平时练的是什么,高考考的就是什么。这是1977年至今从未变更的原则,如果相信出题人,相信自己的训练,就能得出一个结论,书信体只是幌子,真正的考察另有旨归。

识别自己

他似乎永远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识别出自己的状态,并拿出方案,做出调整。比如高中学考那段时间,他认识到自己处于松懈状态,就给自己制定了疯狂的计划。结果是9门课程顺利拿到了全a。

经挺过学考之后,我的精神意志可以说是经历风雨磨练,焕然一新。接下来的高二时光,我不再有颓废和停滞了

韧性,意志这种东西,就像人体身上的一块肌肉,越用越灵活,越用越有力量。正好我最近也在看斗罗大陆里面。唐三他们必须通过海神之光的考验。但唐三发现,每一次去接受这种考验,魂力的修炼速度都会大大提升,因此他提出了必须在最后一天才全部通过考验的计划,原因就是为了把握好每一次考验的机会,最大限度的修炼自己。


识别环境

身为团支书,当他发现了班集体的学习氛围不是很高涨,于是想方设法去激发大家。 比如播放了勇敢的心并且剪辑了。日本很有名的一部励志电视剧《龙樱》,尽管他这个活动受到了学校的惩罚,但是对于班级能量的提升却是显而易见的。


识别任务

比如他对比初中知识跟高中知识的区别。初中的更具体,高中的更抽象。初中重实际,高中重逻辑。政治初高中没有明显区别,都是通过读材料来联系课本原文,灵活利用课本理论来答题。英语的提升是完全是线性的,从小学到大学英语的学习,就是一个记单词、背课文、读文章、再记单词的循环过程。语文越来越以阅读为中心,而不是以题为中心。历史的核心素养不是背诵史实,而是读懂史料。而史料很大部分来自于古代文学甚至外国文学,因此语文水平也大大的影响到历史水平。初中地理是平面的,高中地理是立体的(因为要讲地球运动 ,人文地理,季风和洋流)学科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比如研究地理的科学家需要用到大量的物理和化学知识。人文与社会与自然,从来都是交织错落的,最完美的知识结构就是通识教育的结构。


学习动力

对于作者来说,学习的动力不是来自于老师的威压或者家长的期望,也不是为了跟朋友一争高低高低。他是为了进入理想中的大学,他的动力来自于与大学之间的情感联系。比如打印出大学的明信片,贴在自己的专属本子上,记录理想大学的校史资料,杰出校友以及学长学姐的成长故事。最重要的是考进理想大学之后要做的100件事情。


学习策略

作者的学习能力、反思能力,简直就像海绵一样。他不仅从学习中学习,还从生活中学习,从关系中学习,从任何可以学习到的地方去学习。比如说有一次备考阶段他感冒了,他发现同班同学也感冒了,但是因为吃了感冒药,整个学习状态受到严重干扰,一天十节课有七八节课是在瞌睡中度过的。因此他坚决不吃感冒药,只是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去吊水,并且带好自己的复习资料。还有一个时间段,他总是在睡觉前开室友的玩笑。终于有一天室友爆发了,双方还起了肢体冲突,事后他就进行了自我反省。难道快乐建立要在同学的痛苦中?既然同学都已经发火了,证明他确实在其中受到了伤害,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于是他认真的跟室友道了歉。这些看似小事情,但你就是能感觉到他身上的舒展,不存在过多的拧巴。不像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况,很多人尽管知道自己错了,但出于面子就是拉不下那个脸去给对方说对不起,因此错失了一段友谊。我想我们的生活肯定有不止一次这样的事情,因为拧巴而错过。有一次考试,因为天气炎热,于是他带了一瓶冰水进考室,并把冰水放在桌面上,结果试卷湿了一大片。所以他就吸取了教训,以后天气再热也不带冰水,或者带了冰水也不放在桌子上。他甚至还知道什么东西吃了容易犯困。反正我是不知道,因为我从来没有留意过这些东西。我发现他的优秀是从方方面面集体襂透的。好的身体、好的关系、好的习惯,和好的学习方法同样重要。

我认为假期的最好状态就是和平时的作息保持一致,无论是起床和睡觉的时间,还是吃饭和午休的时间,如果能与在学校时尽可能一致,踏准学习节奏,就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全部实力,提升假期的效率。
晚饭过后看新闻就开始整理白天所做的4套卷子,将错题誊抄到错题集里,解析,辨析比对,总结。
作业的进度以龟速前行者,我打定主意,稳扎稳打,不求速度,只求质量,每天伏案十几小时,认真揣摩题型。
有时候玩成了一套卷子,高高度紧张之后缓缓松弛,我会透过窗子望着蓝天放空自己,目中所见是云中云卷云舒心中激荡的事,凌云之气,人生确实艰难,艰难太多,诱惑太多,不止沈从文当初一文不明闯荡北平,忽作陋室,三餐不保,靠着安仁静虑的本事,磨练出写作的技巧,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后来他在一生中说的最多的就是耐烦二字,夸人也说最是耐烦。我细细品味这耐烦二字,觉得成功的奥妙就在这里了。

高中阶段的他已经很明确自己的方向是哪里,所以周边的环境最多短时间的影响到他,却不能动摇他的信念和根本。比如说在高三最后一个寒假。很多人都觉得是难得的放松,他却很清楚的认识到不能放过大好的赶超机会。他甚至放弃了一个热闹的春节,拒绝了和朋友促膝长谈的默契,带着亲朋好友的不理解,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

为了免受打扰,串门的亲朋被我们一概客气的谢绝了,他们带着错愕离开了,但我的态度依然坚决,我像吝啬鬼葛朗台一样精心计算着自己的时间,榨干每一寸光阴的价值,绝不容许一丝浪费,我坐在小屋中,客厅里传来春晚的欢歌笑语,我却窥然不为所动,埋首于书本试卷中。

三、心的力量

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哪怕作者已经准备的很充分,进入高考考场时,仍有很多不定因素。比如说考英语时,后桌的女孩子因为紧张把笔掉在地上发出噪音,盖过了听力中的一个点,因此他错失一分。但他在下一个题目来临之前,不得不迅速调整心态,机会稍纵即逝。如果没有这种调节能力,彼时的焦虑是会消耗巨大的成本的。那这种能力是从何而来的呢?

正如书的标题“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练习,来自于经历。这种力量就像是钢丝底下铺的一张网,不管怎么风险,不管摔倒多少次,都可以让你重新站起来,不至于万劫不复。谁说学生就是考试机器呢?谁说读书无用呢?一个学生用心经历过的东西,未必不比一个社会人在事业上摸爬滚打更让人骄傲。

当天时、地利、人和、齐聚,胜利也便水到渠成。作者考入了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

正如作者所说,我们不能凭一个人的成功去倒推,当时做的决定是有多么的正确。所以我更想表达的是作者的故事带给读者我什么样的感受。

从作者的故事中我看到的是,他俨然一个将军,战略部署图就在他的眼前,如何审时度势,如何权衡利弊,如何调兵遣将。但他又像是一个士兵,可以随时英勇向前,上阵杀敌。越到文章的后面,越是内心激荡。我看的还是一本书吗?我仿佛亲临战争年代的现场,那里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韧;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淡泊;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魄力。


金句

刻苦而不痛苦的状态是最好的学习状态。

活着就不能太满,满了就溢出去了。

我们有权利追求伟大,但是没有权利鄙视平凡,我们眼中不能只有王侯将相、名流巨贾、才子家人,而是要踏踏实实的活好自己这一段精彩绚烂或者平实质朴的人生。

一个人如果存在性格缺陷,那么这个人越优秀反而越不容于社会,甚至可能会引发灾难,也累及自身。

能挺过地狱般的高中三年的人,一定像橡皮筋一样充满弹性,而不是像玻璃杯一样一敲就碎。

做一个心态平稳,后劲充足的好选手,而不是一个埋头死学,心理脆弱的伪学霸。

当我们的眼光放到上一年的尺度,那么人类的存续可能是一场笑谈,如果人类都不存在了,又有谁来记得我们活过呢?

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留下坚实的证据,不是为了留存在他人的记忆之中,而是为了带着珍惜去勤奋工作,陪伴家人,欣赏艺术和体验生命的历程,重要的是生命的完整性,当我们用力的活过了,拥有过完整的人生,那么就连死亡也不是可怕的事情。

越是与亲近的人相处越要细心,因为人的身上都带着自己看不见的刺,亲近的人最容易被刺到。

疾病锻炼了我的意志,我就像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洗净了脑海中安逸妥协的念头。

时间可以被压缩,可以被伸展,却从来不能倒流,任何岁月一经流过,就有一次专属的机会,永远消失,绝不可能再找回。

成功的花,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世界上最甜美的是什么?就是希望,因为希望是被苦涩包裹着的甜美,你需要忍耐住苦涩的外壳在嘴里慢慢融化,才能盼来最甜的部分。

从心所欲不逾矩。

若我有通天才智,应不必费尽力气,若我有百亿家财,又何必如此劳累,可人间没有许多假设,只有现实。

学习任何一种思想和主义,都要看到背后活生生的人,马克思晚年为什么要研究民族学和人类学,因为真正伟大的学者都是不断超越自己的,他们不会枕在过去的学说和理论上睡大觉。

有时头脑发昏便放空一阵再度精神焕发,有时信息纷乱,于是想想目标,便又一往无前。

经验告诉我,胜负存亡只在一星而已,只要心不死,志不灭,终能柳暗花明。

易,谨小慎微;难,奉陪到底。

面对大事或者紧要关头的这份镇定,家人始终是我生命中强大的助力。若论为何我能够镇定自若,大概出了12年寒窗级长的实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输得起。说了这次我就越挫越勇,下一次加倍找回来。

我追求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差的,所以我的态度简简单单: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阅读从来不仅仅是文学阅读阅读关系到你与这个世界的互动方式。

如果排除了错误的选项,剩下的选项无论多么难以置信,都是真相。

真正的强大是习惯的强大,真正的成功是无懈可击的成功。如果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自己的小小弱点不会带来恶果,那么这个地方就势必成为是千里之堤溃决的蚁穴。

人最大的敌人果然是自己,如果心智坚定,则翻刀山越火海亦无所惧,如果心志动摇,那么不待困难出现,自己就把自己击垮了。

丢掉一分乃是天意,若丢掉整场考试则是人过。

我们注定会死,因为死亡很可能是生命最好的一项发明,它推进生命的变迁,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新陈代谢未曾停息,谁也不能够始终霸占舞台的中央,我们能做的就是抓住韶华用力舞蹈在舞台上留下最美的自己。

一个10分优秀的人未必是最高分,却一定10分接近最高分。

吾心安处是敦煌。

在过度竞争的时代,理解做的方法或许就在于用自己的机械性的一面来供养自己的神性的一面。

对我来说,阅读的意义只有一个,摆脱人类与生俱来的迷茫与狭隘,成就生命的完整与浩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的力量》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