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现在你和同事正在办公室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忽然,你看到同事低头看了一眼手机随即站了起来,离开了房间。这时,你是不是已经在心里假定,同事是因为看了手机上的信息才离开房间的?好像这就“应该”是直接的关联了不需要怀疑对吗?哪怕真相很大概率是同事的离开和低头看手机上的信息没有任何关系。
为什么我们的头脑思维会在内心假定这种情况,而完全没有考虑到其他情况?英国知名心理学家尼基·海斯博士在他的这本《想:你想对了什么,想错了什么》中告诉我们:跳出思维定势的陷阱,你需要成长型思维!
一. 什么是思维定势?
尼基海斯博士在《想:你想对了什么,想错了什么》书中曾说:
我们的思考之路遍布捷径,但这些捷径经常将我们引入歧途。
而思维定势则是最常见的陷阱之一。从字面来看,定势,一种固定的局面,思维定势,就是存在于我们的头脑和思考对特定事物的固定看法和固定预期。就像一个提前框好的框架,我们也已经准备好用这个框架去“定型”我们的思考以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为什么有思维定势的存在?
思维定势常常和散漫的直觉式思维——系统一思维模式直接相关,尼基海斯博士在书中说我们主要依赖这几个方面形成思维:
“第一,基于习惯而非思考所做出的日常假设;第二,在幼年时从家庭成员及长辈那里习得的“共识”,我们全盘接受这些“共识”,从未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
思维定势的形成和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分不开关系,甚至有时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概念,久而久之,思维定势逐渐变成固定型思维,让我们深陷其中而不自知。而不同的思维方式正是人和人之间最大的不同。人人生而不同,这个不同呈现在许多面,最根本的一面就是思维方式。现在我们常常听到一个词叫“底层逻辑”,其实这个底层逻辑也就是转换了字面用词的“思维方式”。
有两位老农民在干完一天的农活以后闲聊,聊起皇宫内的生活,其中一位说:“这皇帝一定能天天白面馍馍吃到饱吧!”,另一位说:“可不止呢,皇帝锄地的锄头肯定都是金子做的呢!”
在这个故事中,老农民们的思维方式显而易见了:他们认为皇帝一定可以吃足够的白面馍馍,锄头也一定是金锄头。他们没有过真正皇宫中生活的经历,也不曾读书识字,所以他们的谈话通过他们的思维方式呈现出来,就是一种思维定势,一种固定型思维,自然也就会惹人发笑了。
三. 如何拥有成长型思维?
与思维定势带来的固定型思维相反,人类还有一种成长型思维,尼基海斯博士曾说:
“当我们受某些固定思维限制时,我们就会产生消极的体验,而当我们带着好奇,并且使用开放性、成长型思维思考时,我们就会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从而获得积极、幸福的体验。”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成长型思维呢?我们得先从自我效能说起。
什么是自我效能?尼基海斯博士在书中给出了解释:
“人们觉得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地完成在某项工作中所设定的特定目标。”
简而言之,就是你是否相信自己能够完成自己的目标和心愿,这的确有信念感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训练这种思维,就像锻炼肌肉一样,经过锻炼,才能成长。
而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往往都是低自我效能感很强的人,他们觉得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发展,哪怕一件很小的事情都会让他们有着强烈的“失控感”。尼基海斯博士在书中说过:
“失控感是压力的源头。”
前些年有一句耳熟能详的网络流行语:hold住。这句流行语的基本定义其实是:坚持住,控制住。问“你能hold住吗”,其实更多的潜意思是在问“你能控制住吗,你能坚持吗”;如果一个人说“我快hold不住了”,其实ta是在说“我快支撑不下去了—我快控制不住了。”
为什么我们如此在意“控制感”? 因为人生心愿目标的一个个实现,其根本都来自你是否能“控制”这些目标事态去往如你想要的方向发展。如果不能“控制”,生活中的一件细微小事都是不在你把握之内的,这种失控感,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种“习得性无助”。
在有孩子的家庭中观察的话,往往会看到两类情形:一种就是由大人完全包干,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另一种则是家长会选择合适的事情任务让孩子参与进来甚至自己做决定。
而这两种氛围下成长的孩子,自然是大不相同的:完全被大人以“爱”之名包干一切,什么都没有选择权和参与感的孩子,并不会因此发展得更好,而是常常容易莫名哭泣或者大发脾气,而长此以往形成习惯以后,突然的放手又会让孩子觉得无所适从,惊慌失措。而从小有选择权有参与感的孩子,则更加自主独立,并且性格也更加稳定。 这根本的原因就是第一类孩子生活中充满了“失控感”的压力源,而另一种氛围下的孩子从小就在训练对生活的“控制感”,这让他们有参与感和成就感,自然会越来越稳定。
所以,如果你常常觉得压力山大,身边一件小事都能让你产生崩溃的失控感,那你目前大概率可能是低自我效能感满满的。而你需要的是,先冷静下来,找到让你产生失控感的压力源,去勇敢面对,然后再去锻炼自己拥有正向思维,积极思维,同时给自己定下轻松的目标,一个一个慢慢达成。渐渐的,你会发现,你自己开始离“低自我效能感”越来越远了,成长型思维也在你的积极思维锻炼中逐渐形成。
四.写在最后
苏格拉底曾说过:“不经过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
在思考如何跳出思维定势的陷阱,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同时,你就已经在深度反思了。而伴随着反思,更重要的是去行动起来。
相信我们都能像尼基海斯博士在《想:你想对了什么,想错了什么》书中表达的那样:意识到什么时候该放弃,什么时候该从泥潭中抽身而出相当重要。
如果你已经被思维定势的陷阱“陷害”多时,此时正是你抽身而出的时刻,放弃错误的固定型思维,不被思维定势蒙蔽双眼,成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