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仁” 说 ——读《论语》有感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专门记述孔子日常言谈行事的语录体著作,成书于战国前期,虽然并非孔子本人所撰,却是孔子讲学论道、私授弟子的直接产物。

      《论语》共二十篇,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并无实际意义。每篇包括若干章,共四百八十六章。全文采用语录体,章节简短,每事一段。孔子循循善诱,教诲弟子,或言简意赅,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语言生动活泼、含蓄隽永、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有不少语句已成为格言和成语,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论语》内容广博,涉及到仁、义、礼、智、信、教育、学习、君子与小人等等,反映了孔子伦理体系最基本的思想,这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学思想体系又以“爱人”为核心,而实施“仁”的手段和途径是“礼”。孔子希望通过推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惠、臣忠的相互仁爱,从心理层面维系固有的礼法等级秩序。因此,传播仁爱思想,教授礼乐知识,培养世人成为孔子传道授业的基本内容和宗旨。

        何谓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也就是说,只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你这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实行仁德在于自己,并不在于别人。而“仁”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便是“刚、毅、木、讷”,即刚强、果断、质朴、谦虚。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这便是“恭、宽、信、敏、惠”,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时信任别人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者了。而仁者和知者也有着微妙之处,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聪明人喜爱水,而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而仁德人专一。聪明人快乐,而仁德者长寿。此外,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才会有正确的爱恨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知识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的仁学思想在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民族品格的铸造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司马迁有言:“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仁” 说 ——读《论语》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