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黑客与画家》-第十五篇:设计与研究

      这是本书的最后一章,保罗写的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定义,他是在设计一种lisp方言,而不是研究lisp。

      各行各业,最顶尖的人才,他们无一不是在无比丰富的行业经验下,在完全了解客户的需求之后,用属于自己的方式,满足客户的需求后,更引领客户的需求。

      写这章的时候,苹果手机还没有现世,如果他知道乔布斯设计的iphone4后,他举得例子应当更加的有力和生动。手机是满足人类通信要求的,使用者去买手机的时候,可能要求只是电话和通讯,但乔布斯却用自己的品味告诉客户,你根本不懂自己需求。

      设计者不是客户需求的实现者,他本该比客户更懂得自己的需求,要给与他们比期望中更高的体验。

      就像我抱着去看一部儿童动画片的目的去看了《哪吒。魔童降世》,却发现他有趣,感动,场面高燃,这个时候你心里有个声音告诉你,这才是我心中哪吒。

      当然我再跑题一会,导演的设定其实在网文里并不常见,甚至我看过一本《文学入侵》,里面的哪吒比这个哪吒更加让我感动。电影中,哪吒手揣裤子借鉴了在《灌篮高手》里樱木花道的动作,和母亲踢毽子有周星驰在《功夫》里,打铁桶的感觉,最后太乙那句,不知道加上我顶不顶的住和《功夫足球》中三师兄说的很像。

      但这个片子完全不同于以周星驰接班人自居的卢正雨在《绝世高手》中对周星驰低劣的致敬。他是有自己灵魂的,而那些小小的借鉴不承担主线,只是丰富了趣味,称得上是对前辈的致敬。

      只有像《爱情公寓》那样,大段大段的抄袭,甚至连人设都不变,完全不符合国情的故事也一味的抄袭,才是可耻的。

      好了吐槽完毕,再拉回主题,顾客永远是对的,这句话是没错的,但顾客其实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你设计的东西,总要有一个针对人群,不然永远无法有标准,就像大家都知道好莱坞出大片,但每年好莱坞为了奥斯卡也会弄几部文艺片来。他们很清楚自己片子的针对人群,大片就是为了普罗大众,要的就是爽,就是燃。

      文艺片呢,针对是那些带着政治倾向和个人私心的奥斯卡评委,什么同性恋了,什么名人传记了,什么违背人性了,怎么扭曲人性怎么来,反正要的就是和主流相违背,要的就是逼格,不然怎么显示奥斯卡的突出地位呢?

      当然我这么说就是我们修辞手法中的夸张,只是为了更加的突显我说的设计标准观点,商业大片也有引人启迪的好故事,文艺片也有那种颇有趣味的。

      有了目标人群,也就有了产品合格的标准,请记住是合格,一部商业大片,炫目的特效,没有新意却没有硬伤的故事,加上合格的表演和剪辑节奏,在配上几个让人不出戏的演员,就足以让购买电影票的观众值回票价,这就是及格。如果在这个基础上,故事还特别好,制作细节用心,演员演技突出,那就值得大家在看完后去给朋友安利了。在及格的基础上,每多一个亮点,那都是票房增长的关键。

      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发达,就体现在了他的标准化,在这种标准化的制度下,也许特别突出的不多,但及格线以上的那就可以批量生产了。你要知道达到及格就代表着可以挣钱了,按量取胜,他的电影市场总体来说就是挣钱的,而能挣钱就代表着这个市场是健康且有发展的。

      中国的电影公司,依靠某个或某几个导演,那个导演发挥正常可以挣钱,哪根筋不对劲了,开始违背基本原则开始自嗨了,就得赔钱。就像姜文,老实的时候拍的叫《让子弹飞》,飘了之后再拍就是《一步之遥》了,在挣钱和赔钱之间来回折腾,能发展变大就怪了。

       既然说到这了,那就再多说一点,在中国导演是权利最大的,也就意味着导演必然是用了很多资历慢慢熬,才有了这个地位的。能拍大片的导演,必然是那种用了多部作品证明过自己的人。这就导致了导演必然岁数都不小了,可我们知道三岁就有一个代沟,观影的主力一直都是青少年。五六十岁的老人他们经验丰富,能力突出,懂得所有行业知识,但唯一一点,那就是不懂得少年人的想法。这是人类故有的特征,很难去避免。

       这就是很多大导演最初时拍的电影受到追捧,因为那个时候他们还是年轻人,更是年轻人中最突出的那批人,他们能够清晰的了解同龄人的心,也能够明白时代的需求。尽管技术还稚嫩,拍出的电影却符合观影人的需求。而等他们功成名就,没了生活压力,周围人都捧着,自我意识越强,更重要的是岁数越大。他们已经无法理解年轻人了,甚至开始鄙视现在的年轻人,动辄我们那时怎样怎样,作品里充满了对以前时代的固执坚持,和冰冷的说教意味。即使试着讨好,却也不得其法,从网上抄着过时的段子,就以为年轻人会喜欢。时代变了,那些曾经时代叱咤风云的人,渐渐从屠龙勇士成了恶龙,成了时代的发展的阻碍者。悲哀吗?但这就是世界永恒不变的真理啊。

      青年是这个时代发展的最强力量,哪个时代都没变过,但青年是一个概念,和岁数有关也没关,他是心理上的一个定位。保持少年那种,奋力争取,不甘平庸,不畏强权,敢于挑战和付出,不知足,不自满那就是少年。比如本书的作者,比如说“保持饥饿,保持愚蠢(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乔老爷子。更有不停追求电影技术发展的卡梅隆。他们出走大半生,归来依旧是少年。

      说了这么多,一句话概括就是“保持初心”,俗的不能在俗的道理,所有人都懂得道理,真能做的的又有几个呢?

      保罗提到一个有趣的软件传播模式,“弱即是强”。Common Lisp专家理查德。加布里埃尔91年提出,

      结论是软件功能的增加不代表质量的必然提高,有时候,更少的功能反而是更好的选择,会使软件的可用性提高。作者的例子是unix和c语言,这个非专业可能不清楚,换一个我们熟悉的例子。

      那就是腾讯的微信和qq,qq在开疆拓土的年代,增加了无数的功能,体积极为的庞大。很多功能我们都没听说过,但通信软件的核心不就是让我们方便通信就行了吗?所以才有了微信项目的启动。满足所有的通信交流功能,同时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功能,所以他就战胜了自己的老大哥qq实现了“弱即是强”。当然,腾讯为了盈利不可避免的将微信当成了一个新的平台,给与其增加越来越多的功能,归根究底,我们个人把微信当社交工具,腾讯把这个当做推广平台啊。这是通讯软件,天然的特性。

       去年推出的像,“聊天宝”之类的主打通信的软件,甚至一点浪花都没掀起就没了消息。他们完全没有实现改革性的创新,想和微信来竞争还真是痴人说梦。那可以设想的是,像qq一样,未来一定会有新的社交工具出现,来争夺微信的霸主地位。我们限于时代和水平,想象不出他的样子,但可以像作者推想百年之后编程语言一样,来试着想一想他该有什么特征。

      首先微信的出现是手机的普及从而间接导致的。手机无法承载qq那么丰富的功能,也不需要。那新的软件出现是不是也该有什么外部影响呢?比如对微信挑战最大的头条系,短视频的红火,是4G建设,网络速度提升引发的。那炒的红红火火的5g,马上就要建设,5g手机也开始生产。那这个节点,会不会是新的通信软件出现的契机。

      再有,和很多新科技从大学生群体先火起来不一样,微信是从职场先火起来的,职场白领们基本上拥有不低的学历,接受能力不比大学生差,同时工作导致他们必须频繁的交流,还要求交流的便捷性和效率性。他们已经脱离了需要在qq空间晒心情的需求,交流更加的具有目的性。带有语言功能的微信,更加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从形式上将他们从幼稚的学生区别开,满足了他们心理上身为精英的矜持。所以当时微信迅猛发展,渐渐取代qq的地位。

       从文字到语音这是qq到微信的转变,那从语言到视频理应是新软件的特点,而这也符合5g之后网费更加便宜,网速更加快的特点。但有一点的是,视频不同于简单的视频通话,那样微信本身就具有的功能,又何谈颠覆。新软件必然是针对视频这个点,有着完全颠覆的设计,更加彻底的发掘了5g这个点。

       当然作为一个热爱幻想的人,我曾想过未来的交流工具,当投影设备更加方便,甚至每个手机都有,我们只要接通,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就可以任意选择一个场景,诸如幽静的咖啡厅或树林小亭,无论从视觉还是感觉,朋友不在身边却犹如在身边一般。那时候,虽身处两地,让可邀上老友打牌,喝酒,岂不美哉。

      想这些有点远,或许只是个有生之年系列。但让我设想下一代聊天工具的时候其实还很是挺吃力的,毕竟这个打电话还没被淘汰的年代,第三代聊天工具有没有必要出现还是个很大的问题。

      再拉回到文章的本身,保罗说产品很难一蹴而就,大多是有了模型后,在发开过程的不断修改,

      毕竟激情是设计的关键,我曾做过前端工作,印象最深的是即时返回特点,你修改任何一行样式,都可以马上在浏览器看到反馈结果,你敲的一个个标签和样子,渐渐把美工的设计图实现,那种满足欲很不错。你的工作给与你相应的反馈,这种方式有利于保持士气。

      油画家说:“画作永远没有完工的一天,你只是不再画下去而已。”这个观点其实更合适程序员。每一个程序,只要他在使用,你就要对他进行维护和优化。从来就没有停止的时候,直到你不想用他为止。

你可能感兴趣的:(16-《黑客与画家》-第十五篇: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