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比起《奇葩说》,我会更喜欢《奇葩大会》?

思想产生行为,

行为必有效果,

要研究思想的正确与否,

与其从思想本身来辩论,

倒不如看它行为的效果如何。

——富兰克林

文丨旧故麻袋

说起来,《奇葩说》从第一季开始到现在,是唯一一档让我秒秒都不会落下的综艺。我喜欢它用娱乐的方式,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而且能用“胡说八道”让你心中本该拿稳的持方分分钟碎成渣渣,三观被洗地。

说起来,在很多观点上,是《奇葩说》让我成长了。它用“辩论”的语言方式,表达了当代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和价值主张,它的独特性就在于“辩论”二字,这就是节目的价值所在,也可以说是节目最有看点的地方,因为“辩论”没有对错,没有好坏,它只分高低,忠于内心。通过对同一话题的探讨,输出积极、正能量的思考态度,从而引导场外观众用更加辨证、包容的角度去解读这个世界。

和其他只求收视率的综艺节目不同,它求得却是人心。当然它也有不少宣传,有不少广告,还有自己“东七门”的集散地,甚至还有米未商铺买各种稀奇口味的食品,涉及之广,让我们觉得马东这个“臭奸商”的标签贴的颇具喜感。

之后慢慢延展,衍生出“子品牌”——《奇葩大会》。《奇葩大会》与辩论无关,更像是分享,类似TED,当然,来的都是“奇葩”,分享的故事和内容也大多让人惊掉下巴,没有“TED”那么学术化,权威性,更多的是个性化,但这并不影响感观,有喜乐、有感动、还有伤感......听这么多人分享自己的故事,莫名的觉得这个人间真是有意思极了,世界万象,这不就是万象和众生吗?

《奇葩大会》作为一档为《奇葩说》“选贤举能”的“面试”,并没有如《奇葩说》那般被人奉上神坛,更多的是指责和怀疑。但从第五季《奇葩说》目前的PK赛制看来,真不如《奇葩大会》有看头。

从前我看《奇葩说》是因为它的不功利,不把赛制放在眼里,就事论事,对各自观点的表达十分精彩,而现在,因为名额的限度,变成了一种类似“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的PK赛制,且因为战火过猛,我一下未能反映过来这竟然是《奇葩说》。

说起战火过猛,也许你会说以前的战火难道不猛吗?当然猛,那些经典语录至今还在流传,只是如今这个战火不是“观点之战”,而是“生存之战”,这个猛是节目未播前就传出“董静和傅首尔在化妆间大打出手”;这个猛是老奇葩们的集体失神,不是跑题就是没辩到点上,或是自己的观点为他人做了嫁衣;这个猛是前面几期的“奇葩之王”都做了教练,而另一部分老奇葩则结束了这个舞台的旅程,比如范湉湉、艾力。

虽说改变本身是一件好事,为了更长久的继续下去也的确需要更多新的血液,新的面孔,新的话题,新的观点,但改成这样面目全非的样子,作为一名《奇葩说》的忠实观众有些失望,不说失望吧,有些不适应。

而导师也从之前的“马晓康”组合扩建到五人组合,加入了“段子手”李诞和“北大经济学教授”薛兆丰。一开始,听说李诞加入我还一脸不敢置信,这不是啪啪打脸吗?他可是不止在一个场合说过《奇葩说》的不是啊,没想到还真上了,而且在节目中还担当了“喜剧”人设。

嘴上说着“人间不值得”,见到金主爸爸就认怂,这就是我喜欢李诞的一点,活得比较烟火气,还有些风尘,概括一个词,就是“贱兮兮”的。

而至于薛兆丰老师,这个我目前在“得到”唯一买过的课程主讲,听后表示:《北大经济学课》真的不好懂。但薛老师也很耐心,每一篇都讲的非常细致,也举了不少案例,只是我领悟力较低,或许还需要再多听几遍才行。

其实比起现在这些改变,我还是更愿意回到最初的《奇葩说》,大概是老了,越是过去的,越觉得珍贵,而现在,对《奇葩说》的好感也逐渐降低,倒觉得《奇葩大会》更好看了几分。

改变赛制勇气可嘉,美中不足一定有,但还是希望以后能把更多的正题回归到对热议观点的持续输出上,我想看的不是比赛,我想看的是从不同人眼里看到的世界,毕竟世界这么大,多听听别人什么观点,比什么都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现在比起《奇葩说》,我会更喜欢《奇葩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