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0年度复盘:这一年,对于「成长」有了新的理解

哈喽,朋友。按照惯例,我会在每年年初的时候写一篇年度复盘,顺便规划一下新的一年该如何过~

1

重新定义“成长”

我从2018年开始读博到现在的两年半时间中,我把衡量自己的“成长”的标准设定为一年读了多少本书、上过什么课、年初的计划完成了多少,类似于这些具体的事件。

去年年初的时候我给定下了4个目标——考雅思准备出国、发表3篇论文,整理上一年度学习成果、细读中国通史,但如今一年过去了,其中3/4的目标都没有实现。

没有实现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我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我开始发现是否完成这些目标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

这是我对于“成长”的新的理解——不在于具体的“成就”,而在于心智的改变。

以前我每年都会整理“我今年做过的最厉害的事是什么”:比如2017年,我认为自己做的最厉害的事是保送研究生;2018年是和我亲姐开始创业;2019年是发表一区SCI。按照这个标准来看,我好像2020年什么都没做(大概顺利通过雅思以及拿到哥伦比亚大学的offer?)。

但是我自己是有感受到成长的,这个成长在于,我思考问题的方式已经和一年前不一样了。

比如说,以前我看到某些“我看不上的人”还在读大学就已经有不菲的收入,我会酸、心里不平衡。但是现在完全不会了。我相信他们必然有某些过人之处,而且在这些方面比我厉害,只是我以前不知道罢了。成长之一,平常心。

比如说,以前看到某些“风口”,总觉得自己如果不去追一下就可能落后了,总是因此感到焦虑。但是现在不会了,我知道自己的基本盘在哪里,什么是我收入的“命根”不能丢,什么是有余力可以尝试一下的。不会因为别人都说做一件事有好处就也跟风去做。成长之二,自知之明。

比如说,去年我时常会有“读博失败的话就出来上班吧”的想法。但是今年我想的是“无论以后发生什么,我都要把现在当前的科研和学习作为跳板,积累尽可能多的资源,为以后铺路。”还有,看到一些行业内发展比较好的公司或行业的近况,不会把它再当成资讯新闻看看就好,而是会研究它的发展模式有没有值得我借鉴的地方成长之三,经营意识。

 

这些心智的改变,很难像读了几本书、学了几门课一样,用一个量化的指标来衡量,甚至很难在当下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我觉得它们其实这些比完成具体的数量目标还要重要。因为思考方式影响的是决策方式,而决策的结果影响的是未来发展轨迹。

2

从“台前”到“幕后”

我身边的朋友,对我的印象大抵是一个程序员或者是一个专心搞科研的博士。事实上,从2019年,“科研”就已经不再是我的主业了。

如果说一年前我还有动摇的话,我现在是坚定地要转换思路,去实践自己真正想要去拓展的事情了。

这个转变主要有两个因素。其一是我发现,个人由于天赋和时间精力的上限,纯粹的科研很容易做到事业的天花板。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如果把写论文当成工作的话,我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天赋可以消耗;而且为了保持考核和科研项目,必然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来钻研,这自然也是科学研究的意义。

在职场工作也好,自由职业也好,总能找到和自己工作内容类似的人,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借鉴。但面对科研,是不同维度的累,是那种“在挖渠,挖通了就可以放手了”的累,你知道这个辛苦是有终点的(博士毕业),疲累的时候也可以稍微休息一段时间,即使自己短时不参与研究,工作也似乎没那么紧张。

但随着读博年限的增多,我更加希望自己能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更多的“规划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阅读,去写作,去分享。当然,这也有难处,就是你周围的人都不理解你一个工科博士为什么要去涉及这些东西。

其二是几乎所有博士都要面对的,就是当你毕业后,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哪。

当前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博士学历能够带来的收入也是很有限的。非常一致地,当我咨询所有身边的青年教师时(从刚毕业到35岁之间),几乎没有一个老师认可读博并在高校当老师是正确的选择。

我不禁疑惑,难道当他们选择读博的时候,就没有抱持任何理想吗?当他们踏上这条路时,难道没有做任何理性的考量而只是随波逐流地继续读下去了而已?我不这么认为,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让现在的他们再选择一次,他们是否还会选择一样的道路?

在这个问题上,大部分的老师都含糊其辞,难以给出一个准确的答复。但这可能说明了:他们不认为依然选择现在的道路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或者更令人沮丧的,他们不想承认自己已经后悔了。

如果现状不好,那么我们着眼未来如何呢?很可能只能使更糟。

目前中国学术国际化道路空前加快,曾经有那么多人评上教授副教授无非是在一些“垃圾”期刊上发表一些论文,随便出几本书,凑足数目就够。

但如今的学术标准早非当年可比,我拿五年前刚毕业的班主任——他还是一个如此上进的人——也开始感觉到自己已经赶不上时代的潮流,可想而知未来的发展状况会是如何。

四年之前,高校只收海龟还是很难想象的事情,但如今已是稀松平常。未来为了跟国际接轨,全英文写作,国外核心期刊的发表要求势必会成为评教的重要权重,而这一切,我们真的准备好了么?

3

新一年的期待

近几年来,感触最深的事莫过于“变化”了。

相比于往年“务实”的年度复盘,罗列自己一年间做了什么事,这一次的复盘可以说是非常“务虚”了。

你看,我去年定的年度目标3/4都没有实现。但是实际上我做的事情,比起当时定下的“目标”来说,我认为是更有意义的。

去年在定目标的那个时间节点上,我受限于当时的那个见识,是想不到那么远的。我当时更多还是以“个人”而非“团队”的视角来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那时候也不具备经营思维,甚至都不认为我们的主营业务能做很久,就觉得只是暂时过渡一下。

甚至决定申请哥伦比亚大学也是定完目标过了几个月之后才发生的事。过去一年对我来说至关重要的“经营思维”,就是在备考过程中,通过对案例的学习以及结合自身情况的分析,才逐渐学习到的。

所以对于新的一年,我想多留一些“自由”的发挥空间。受限于现在的见识,我当前认为“应该做”的事,也许半年之后就不这么想了,索性不去规划具体的事务了。

我对自己新一年的期待,更多是偏向于个人特质的方面:

第一, 更坚强一些。

我时常会有畏难情绪。我心底里好像住了一只很怂、柔弱的小猫咪,她一碰到困难就会躲在小角落里瑟瑟发抖,说“呜呜呜我是可怜的小猫咪,我不会”。她觉得和陌生人说话好可怕呀要躲起来,于是我们这么久了都没有主动去拓展新的客户。她觉得探索一个新平台好难,一直都没有往前走。可是这些事情我不解决又没人可以解决。

我希望自己可以在2021年更坚强一点,那只角落里的小猫咪早日长成小老虎小豹子,也希望可以找到未来业务发展方向的答案。

第二, 走出现在的这个舒适区。

每个人的舒适区大小不一样。有的人觉得在体制内朝九晚五挺好的,“固定工资”和“安逸”是他们的舒适区;有的人觉得要做一个自己擅长的工作,这个“擅长”就是他们的舒适区。

身处在当下的科研环境中,这个舒适区就是我现在的工作状态。虽然时常要面对一些小变化,但一年了都没发生类似于“拓展一个全新的业务类型”这种大的改变,包括我的个人收入没有增加,都说明我已经在这个瓶颈呆了一年了。

究其原因,我其实没有特别崇高的理想,诸如想要改变世界、改变行业这种。和许多人相比,我只是个“胸无大志”的人。我就是觉得,做点有价值的事情,能带着大家一起赚钱,挺好的。

我时常在“渴望自由”和“认真工作”两种矛盾状态中切换,有时候觉得要踏踏实实把手里的事情做好,有时候又觉得去一个固定的办公室坐班好烦啊我只想躺着。

我希望自己新的一年可以鼓足勇气迈出这个困住我的小圈子,不再满足于现在看起来“还可以”的收入和“还可以”的业务。

祝大家新的一年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呀~

刚开始运营公众号还有社区,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可以扫描关注公众号“张博在读”,感恩~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2020年度复盘:这一年,对于「成长」有了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