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世间的一切都有它内在的规律,大自然有自然规律,人类社会有背后的心理需求,它们就在那里,它们就在书中,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既然道理就在身边,为何我们不能自动地变好?这难道不行吗?为什么这么困难呢?如果我们能够习得一种吸星大法,自动地将世间的所有道理都装入脑袋中,那么我们就可以飞起了啊,但是为什么生活中脱颖而出的总是那些少数人?为何它们总能够拥有如此强大的能量?暂且放下这些疑问,我们可以先观察一下周围的人是怎么做的。

        到了期末考试,由于一个学期放飞自我,很多学生都没有好好学习,到了这个考试月就痛不欲生,于是一些“高手”就出现了,在一个月之内,连啃七八本书,每本都是三四百页那么厚重,梳理着考点,艰辛地背、演算着,终于,考试结束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发出感慨:下学期我一定好好学习。然而下学期又到了一个死循环。说好明天要早起,然而却总是重复着前一天的生活,睡懒觉到了八点多才起床,急急忙忙赶去上班。很多人买了许多的书,许多的课,但是他们却没有认真地从头到尾看过一便,而后认真消化吸收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些人难道不上进吗?不会啊,他们在截止日期来临时如此拼命,努力想要发挥自己的潜能,却总是未能如愿以偿,生活一次次地“提醒”他们,但是为何总是无法改变,也许背后真的有原因。

        首先是我们面对这些道理的时候,我们压根不会去做,似乎觉得”这个东西与我无关“,所以我不需要去学习,或者是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就是不想去做。于是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在践行中被拉大的。不做,就不可能有成长,不可能有进步。我们都知道英语很重要,但是这么多年教育下来,从小学、中学、大学,十六年下来,我们真正能够熟练使用英语的真的不多,哪怕是阅读英语原著、读国外的新闻都费劲......所以在去国外旅游的时候,就紧跟导游走,需要翻译;找工作的时候看到要求英文好,选择放弃,正如蔡康永所说的:十八岁的时候觉得英文难而放弃英文,到了二十八岁遇到一个很棒却需要英文的工作,只能说‘我不会耶’。

        其次是我们的心理建设压根就没有做好,我们在某一瞬间受到了某种刺激,发奋要努力,好好学习提升自己,但是一开始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放弃了,他们没办法接受那个笨拙的自己,想着要立马见到效果,但是生活中很多东西是没办法立马见到效果的,没法获得及时反馈,这是最开始学习会遇到的问题,这是正常的,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小孩子,他们刚开始学习走路的时候,怎么可能可以立马走好?都是从摔倒中爬起来,反复练习才能够无意识地走路的,我们不会要求他们立马做好,既然对于孩子学习走路,我们有这样的耐心,对于我们去学习新领域的东西,就更应该要对自己多一点耐心了啊,因为我们在那个领域里面,就是刚开始“学习走路“的”孩子“啊。为何非要要求自己短期期望过高,长期期望过低呢?

        再次是我们没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不管做得有多差,先开始做,天天做,做一个成果出来,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以及这之后不断地提升,专注改进,这才能够让这些技能彻底为我们所掌握。”学而时习之“,做一遍是不够的,做很多遍,等到了卖油翁所说的”无他,手熟尔“。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够真的将它们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才能够扎扎实实地、彻彻底底地改变我们的处境。

        席慕容说: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生活一次次地“提醒”我们同样的道理,但我们总还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好在我们还有一点机会,这个时代,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缺乏知识,而在于能否主动去将它们付诸于实践,逐渐地养成习惯,达到一个熟练的地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思考、输出,反复再反复,是可以做好的,能够弘道的。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那样: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下次生活“提醒”我们的时候,我们会怎样面对?是大笑?还是勤而行之?但只要我们能够笃信,我们可以通过践行变得更好,这就足够了,其余的交给时间罢。

你可能感兴趣的:([44]人能弘道,非道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