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养成的第五个习惯——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

今天阅读了《10天,养成孩子的7大习惯》这本书的第五个习惯——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

孩子和爸爸妈妈吵架,有时是因为他们不让你玩电脑?他们没有给你买喜欢的衣服?他们逼你吃你不爱吃的菜?其实,我们之所以会和父母吵架,都是因为我们的谈话是“无效的”,我们既没有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也没有听明白父母想表达的意思。

如:“爸爸,我想报一个兴趣班……”

“哎呀,这好啊。你想报什么兴趣班?作文?钢琴?还是奥数?”

“其实我想报……”

“还是奥数好吧,多学点数学,反正以后对考试也有帮助。”

“可是我不喜欢数学,我想要……”

“你这个人怎么这样呢,为什么老想些杂七杂八的事,数学有什么不好?”

“好烦啊,我不想报兴趣班了!”

你看,这样鸡同鸭讲的对话,是不是经常发生?这是人类固有的一种倾向,我们总希望自己能像超人一样,从天而降,在搞清楚问题之前,就先把问题给解决了。我们总是很难倾听别人说话。因此,我们要养成这个习惯:首先要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别人,然后再争取别人理解我们。换句话说,就是先倾听别人,然后你再说。

为什么要学会倾听?因为人类内心深处最大的渴望是被人理解。人人都想被尊重,都希望自己的价值能得到承认。而人们在感受到真正的爱和理解之前,是不会轻易向别人敞开心扉的。一旦感受到了这些,他们会把一切都告诉你。下面,讲一个小女孩的故事,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倾听”的力量。

女孩的名字叫小豆豆。她是一个问题儿童,只要一上课,就开始到处捣乱,让全班都不得安宁。她会来回打开课桌的抽屉,弄出很大的响声,还会莫名其妙地朝窗外小鸟说话。老师都拿她没办法,只能委婉地劝说小豆豆的妈妈,让她们换一所学校。

新学校很漂亮,而小豆豆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见校长。她本来以为校长是个很凶恶的人,她要被问很多恐怖的问题。但其实,校长很和蔼。校长让小豆豆说说心里话。小豆豆很疑惑:“说什么呢?”校长表示,什么都可以说。于是小豆豆就开始讲她的故事,从家里的小狗讲到学校里的燕子,又讲到自己身上穿的这条连衣裙。她滔滔不绝地讲了四个小时,而校长就在一旁安静地听着。说完之后,小豆豆感觉到这个新学校真是太好了,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听她说话说这么久。她开始期待在学校里的生活,她变成了一个朝气蓬勃的好孩子,她觉得每一天都过得很快乐。

你看,这就是“倾听”的力量。试想一下,如果新学校的校长和之前的老师一样,板着脸,给小豆豆讲一大堆大道理,那么小豆豆会变成好孩子吗?估计她会和之前一样,用各种淘气的恶作剧来打发无聊时间吧。所以啊,倾听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表达我们自己的关心和理解,它是沟通交流时最稳固的桥梁。

既然倾听这么重要,那么我们要怎么去倾听呢?这里有三个建议。

首先,用你的眼睛、耳朵和心灵去听。仅仅用耳朵去听是不够的,因为对话中,“语言”的比例只占7%,剩下的53%是我们的肢体语言,40%是我们说话的语调和我们表达的情感。同样的一句话,说话的人只要将重音放在不同的词语上,就能改变整个句子的意思。比如,“我并不是说‘你’的态度有问题”和“我并不是说你的‘态度’有问题”表达的就是不同的意思,前一句话强调“我不是故意针对你”,而后一句话强调“我不是责怪你的态度”。你看,一句话的背后有这么多层含义,我们想要无障碍地交流,就要调动起自己的五官,去听懂别人真正想说什么。

其次,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学会“倾听”,就是学会放弃“先入为主”,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去理解语境,用别人的眼睛去看待世界。很多人都把对话看作是竞争:我的观点和你的观点针锋相对,我们两个不可能都是对的,总有一个是错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我们可能都是对的。有时候,我们看到河水呈现不同颜色,只不过是因为太阳光照射的角度不同。所以,下次谈话的时候,不要着急否定对方,多想想看,如果我是他,如果我站在他的立场,我的想法应该是怎么样的。

最后,尝试运用“反射法”。所谓的“反射法”就是用自己的话去复述别人的话和感想。“反射”并不是模仿,不是像鹦鹉一样原封不动地重复别人的话,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我听懂你刚才说的话了”。比如,你的爸爸对你说:“你周末不能和同学出去玩,你最近的成绩下降得很厉害。”结果你脱口而出:“你总是这样,从来都不给我自由,烦死了。”那么这件事的最终结果,就是你和爸爸大吵一架,不欢而散。但是呢,如果你尝试着用“反射法”去对话,那么情况就变了。你对爸爸说:“爸爸,你是在担心我的成绩吗?”爸爸回答:“是的,我希望你能考上好学校,如果你能在周六把作业都认真地做完,那么周日你可以和同学一起出去玩。”你看,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没错,“反射法”的效果就是这么神奇,请你多多尝试,你会发现交流原来并不是件困难的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需要养成的第五个习惯——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