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称对话--让别人更愿意帮助你

1、通过第三人称对话减轻压力

低成本的减压方式:用第三人称来与自己对话。在你有压力的时候,用“他/她”或者自己的名字来和自己对话。

研究表明,人们调节情绪的方式中,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心理距离法,就是用旁人的客观角度看待自己的处境,让自己从强烈的愤怒和痛苦中暂时抽身。

这个观念让我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想起遇到的人当中,不免有一部分人会在和人聊天的时候,经常用自己的名字来替代“我”字,特别是提到一些观点的时候,比如说,我们高中英语老师,在举例讲自己身边故事的时候,她会说nacy如何如何,而不是自己如何如何。当然 她这个故事可以是虚拟的,但是同学们却听得津津有味,甚至觉得老师的经历这么丰富,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气氛活泼,或许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故事,因为老师讲述的自己的名字,所以同学们也会觉得好像离自己很近,好像发生在自己身边,从而会对故事记忆更深刻,老师的目的就达到了。

另外,多用第三人称称呼,会让谈话对方觉得你不是那么自我的人,你提出一个观点,那代表的是客观的观点,如果用“我”,就会成为主管的观点,别人在听的时候也会觉得你带有主观意识,从而不会认真理解和接受。

当自己处于一种压力,甚至和人沟通中难以达到目的的时候,可以使用这种第三人称方式。可我却发现自己很少提到自己的名字,平时说得最多的是,我认为,我的感受是,我觉得,我希望……基本上是用第一人称。

所以这是压力的来源,常常用我来对话,会产生莫名的压力。

2、让别人更愿意帮助你的3个技巧

一是让对方有自己人的心理。在获取帮助时,你可以强调或者确保你和对方是一队的,而且你们所在的团队很重要。当独自解决难题的实验者被告知,其他房间有人在一起做类似的工作,之后他们可以相互交流和探讨,这些实验者的解题时间被延长48%,正确率也更高。也比那些认为自己在独自作业的人感到更轻松。

二是积极形象。在求助中,可以让对方意识到自己因为帮助别人而有了独特的身份。这样对方会感觉自己不是偶然间施以援手的路人,而是一个一直助人为乐的人。比如让一个三岁小孩“做个小助手”而不只是帮个忙时,他会更愿意完成类似收拾积木的任务。当询问人们是否愿意“做一名慷慨的捐赠者”而不是“捐款人”时,往往会有很好的效果。

三是效果。人们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帮助行为产生效果。这并非出于自负。而是人们感到自己的行为能达到预想中的效果,这是人类根本的行为动机。你要确保助人者知道他们的帮忙会起到很大作用,说明你需要的帮助和预期的效果。

以上的三个技巧让我想到三个满足,让人在感受到不孤独、仪式感和及时反馈。出于这三点的获得,人的内心会觉得满足,从而更愿意去做帮助别人这件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三人称对话--让别人更愿意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