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资源 落实课程思政

全文共1940字,阅读需5分钟。


去年10月,学校语文组的一位年轻教师参加了沙坪坝区“课程思政”课赛课活动。学校磨课团队和执教教师一起共同设计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节课程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课程思政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单元的人文主题。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能启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课文充满了思想的高度和生命的温度。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单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导语页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出了本单元的人文要素。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比低年级的学生更容易理解伟大志向和英雄气节对于个人未来和国家的影响。但是,这确实又是一个距离学生生活经验比较远的话题。不过,课文中典型的人物(周恩来)和事件有利于帮助学生体会和理解。磨课团队在设计教学时,充分利用资源,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唤醒学生民族意识,厚植家国情怀。

一、巧用背景资料落实课程思政

在“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这部分教学中,我们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三个任务:

任务一,“填一填,想一想”,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填写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侵华战争、战争的结果以及割地、赔款的情况。

任务二,是“查一查,算一算”,让学生填写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数量,割地的面积,赔款的数额等等,通过数据让孩子们切身地感受到当时清政府的无能,国家蒙难,人民受辱的事实。

任务三,是“读一读,想一想”,两段文字诉说出了人民的无奈,国家被帝国主义列强侵占瓜分赔偿,进一步激发出学生心中的爱国热情。

任务一的表格中呈现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学生根据资料在填写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被列强瓜分。在反馈学习任务二时,老师借助“时局图”让孩子们形象地感受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领土的侵略,再次感受到中国被列强瓜分。在学生交流资料的时候,我们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语言支架:结合(        )资料,我知道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是(      )。为了理解赔款数额的巨大,

课堂上,孩子们通过“填一填”“查一查”“读一读”三个任务,借助背景资料深入了解国家的贫穷落后以及被人宰割的屈辱历史,真实地感受到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被外国人欺辱的事实,从而激起学生心中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愤恨和怒火,激发爱国热情,唤醒家国情怀,理解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课文中的故事及丰富的背景资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政主题就变得可知可感起来,学生也就更容易被唤醒,被感染,被激发。思政教育才会随着学习的深入,在孩子的头脑中发生,心灵上扎根。

二、利用视频资源落实课程思政

教学中,老师指导学生结合背景资料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了“中华不振”背后的原因,体会到此时的少年周恩来感受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老师再通过指导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将学生心中被点燃的爱国热情推向高潮。这时候,思政教育得以发生。

为了让学生厚植家国情怀,进一步激发学生心中的爱国情感,老师找来了两个视频资源,为课程思政推波助澜。

因为周恩来总理求学的时代距离现代的孩子们太远,为了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周恩来求学的那首诗。

第一个视频资源是电视台解读这首古诗的节目。

1917年,周恩来决心东渡日本求学,寻求救国道路,临行前创作磅礴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借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唱响气势豪迈的歌曲,以杜甫“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表达铿锵有力的决心,用张僧繇“画龙点睛”典故以志必能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举鲁仲连“蹈东海而死”誓言拯救民族危亡。视频中主持人的解读,配合着激昂的音乐,撞击着课堂里的每一个孩子的心扉。他们无不被周恩来诗歌中的气魄和雄大的志向所震撼!

第二个视频资源是《我们为什么读书》。视频里再现了中国以前的那段屈辱历史,抗战时期的有志青年和仁人志士,寻求着“读书救国”的道路,最后依靠“读书兴国”“读书强国”。同样,音乐、解说和画面,再次激发起孩子们“为国读书”的激情。

这堂课结束后,孩子们还久久地沉浸在那段不堪的历史中,纷纷立下一个宏大的志愿:我“为——而读书”。老师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运用背景资料和视频资源的恰当运用,立德树人,陶冶情操,让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在语文课堂中得以虞续传承。

你可能感兴趣的:(巧用资源 落实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