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的趋势和变化:保质期越来越短,即短保食品占比将越来越大

在2020年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上,注意到的一个食品产业变化。

食品的保质期越做越短了,尤其体现在乳制品和糕点这两类产品上。

2018年以前,乳制品厂商是很少来参加中食展的,但这两年,开始陆续多了一些了。

参展的乳制品厂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在推短保质期的鲜牛奶和原味酸奶,这类产品一般都是要求4度以下低温冷藏,保质期在5-7天。

比方说进口的宾格瑞香蕉牛奶,你们肯定都喝过,前几年它在展会上主推的是6个月的保久奶,到后来的16天保质期低温奶,再到这次中食展上,推的是7天左右的纯鲜奶!

糕点类食品也是。

大概5年前,主流的包装糕点产品的保质期都还在6个月以上,最长能到18个月。

其实,在当时,泡吧就做过一个很大胆的尝式,它有一种整箱卖的鸡蛋糕,就把保质期缩短到30天。

这在当时就引起了行业轰动,因为这么短的保质期,在当时无论对代理商和销售终端,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所以在当时,产品卖到过期的状况,无论是经销商和终端超市里都经常发生。

但到了两三年前,糕点们的保质期普遍都变成了3个月,然后到了今年展会上,超过30天保质期的糕点基本上都看不到了!

过去的困境――

其实30天保质期的蛋糕还好,中国有个老牌烘焙企业叫桃李面包,主打产品的保质期更短,只有3-7天,但它的玩法不是整装出售,而是在全国大江南北建了十几个中央工厂,当天生产面包蛋糕,当天就配送到有合作的超市、便利店和糕饼店里,因为新鲜,口感基本接近现做的糕点。

所以桃李面包现在是中国最大的短保烘焙食品品牌,去年卖面包就卖了56亿元!

缩短保质期,其实是缩短了工业化产品到原生态产品之间的口感差异。

牛奶、蛋糕保质期越做越短,给出的消费暗示就越新鲜、越不需要添加防腐剂,口感和健康性越好。

在这个基础上,厂商们也就有理由把产品卖得更贵!

这么双赢的事情,食品企业干嘛不早做呢?

以前主要是卡在保质期和配送半径的冲突上。

越新鲜,能配送的距离就越短,就越难规模化。

所以你以前想吃个新鲜蛋糕,一般就是去糕饼店里,买老板早上刚烤好的。

把保质期做短这件事,在以前,主要是依赖封装技术水平的提高。像牛奶一般分常温奶和低温奶,常温奶通常用的是瑞典利乐公司发明的无菌封装技术,把高温杀菌后的牛奶用6 层特殊材料来灌装、密封保存,这种办法加工过的牛奶可以在常温下保存6个月。

因为保质期够长,所以方便远距离运输,比如三元牛奶,花两个星期把一盒利乐盒装的牛奶送到新疆北部,也没问题,还有小半年可以卖。

低温奶呢,大多是用巴氏杀菌技术来加工牛奶,杀菌温度不会那么高,因为牛奶没有经过高温处理,所以在感受上,消费者们会觉得它保持了牛奶的鲜度,比常温奶更高级更好喝。

尤其是咱们中国的吃货,对新鲜两个字特别买账。

但用巴氏技术杀菌完后的牛奶需要在4度以下的低温环境冷藏,保质期一般不超过7天。

又要冷藏保质期又短,它的供应半径也就有限!

同样是上海的光明鲜牛奶,服务一下包邮区就得了,北京的鲜奶市场,还是得留给三元。

对很多区域性的牛奶企业来说,鲜奶和封装起来的常温奶,在内部是分成两个销售团队去卖的。

常温奶可以努力卖全国,鲜奶就配送本地。

常温奶赛道又有伊利蒙牛这样的巨头存在,所以地方玩家的总收入里通常是本地鲜奶销售占比会更高。像江西本地牛奶品牌阳光牛奶,它日配奶的业务占到了总销售额的7成。

这就是为什么,七天保质期的鲜牛奶,在每个区域市场都有自己的区域头部品牌,但这些头部品牌的鲜奶业务也没法跨区做大。

技术再好,也受制于物流能力决定的送货半径。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2018年以前牛奶厂商不爱来参加中食展了。

因为在国内,箱装纯牛奶市场基本是伊利和蒙牛的天下,低温奶又没法卖得太远,所以参加这种全国性、国际性展会对小玩家没意义。

这两年的改变――

但这两年,中国物流能力的提升,尤其是生鲜冷链配送能力的提升,你肯定有感知了,我再给你举个物流能力秀肌肉的例子,每一年的天猫双十一,天猫自己都会记录一个数据:第1亿个包裹是在双十一后的第几天送到购买者手里。

这个数字在2013年是9天,到了2019年,第1亿个包裹送达消费者手里只花了2.4天!

这种可怕的物流能力,还催生了一个彻底的乳业局外人进场,就是盒马鲜生。

盒马这两年开始在北上广深和成都武汉这样的地方,开始跟本地的牛奶品牌合作推一个叫「日日鲜」的自营品牌,盒马要求本地的合作方,给用户供应当日产的新鲜牛奶。

这种新鲜度就跟本地配送鲜奶一样了。

更重要的是,这种物流能力也不是伊利、阿里这种大玩家的私人能力,而是变成了一种准公共产品。

雪糕可以在网上买,锦鲤也可以在网上买了。

卖锦鲤和雪糕的老板需要自建物流团队吗?不用的。

这种物流能力之下,在鲜奶这个赛道上,品质不错的小玩家们有机会跟大玩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所以啊,中食展小公司开始感兴趣了,愿意参加了。

在乳制品企业内部,常温奶和鲜奶业务的区别也变小了,有的公司慢慢就不再特意划分成两个销售团队,卖常温奶的销售,也可以卖鲜奶。

所以,出现在中食展上的鲜奶产品,预示着未来几年,鲜奶会取代常温奶,成为中国牛奶消费的主流产品!

而且会有很多的新品类和品牌会冒出来。

同样的逻辑也能解释烘焙食品的保质期变短。

要论好吃,那糕点肯定也得现做,30天保质期的蛋糕,肯定比3个月保质期的好吃,3天保质期的肯定又比30天的好吃。

而且这事儿不单对桃李面包们抢用户有意义,对第三方的零售店价值也很大。你想,一家卖糕饼的门店,想要有一个功能相对齐全的烘焙加工房,那留出来的占地面积大概得是前台售卖区的两倍。那这个对寸土寸金的线下商铺来说,这可就贵了去了。

所以,桃李面包这种中央工厂配送模式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能给一家糕饼店节约2/3的店租,或者是原来3倍的门店面积,而且桃李面包因为规模化生产,它的烘焙成本还比你自己做烘焙要便宜!

很多连锁企业和大型企业都在讨论怎样去掉各种中间环节、提高效率。

比如说西贝莜面村在去厨师化,好未来在去名师化,而桃李的短保蛋糕,其实是帮很多的线下零售店,做到了「去加工房化」。

像这样帮助终端「去加工房化」的标准化产品,在今年的中食展上还有很多。

比如说:熟食类,像寿司、饭团这一些加工食品,都能冷链配送了。

你的店里只要有一个微波加热就能卖!

这就是在今年中食展上的第二个大发现,中国物流革命带来的保质期革命,进而带来的短保食品领域的各种中台崛起。

你可能感兴趣的:(食品的趋势和变化:保质期越来越短,即短保食品占比将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