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牛们的“心法”,都有哪些?| 《绝非偶然》有感(2)

这是我的第 184 天分享

全文共约 2100 字,阅读完共需约 6 分钟

03 齐俊杰:抓住投资自己的机会

2004年,齐俊杰大学毕业。本来他以为凭着自己的资质,找份月薪八千的工作不难,结果第一份工作,月薪只有两千。

如果你的月薪只有两千,你会拿来做什么?

贫与穷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有的人目前没钱,但是他没有长远的目标,于是自怨自艾,让自己被周围的环境同化掉,最后变成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很多游戏都有“血条”的概念。人的眼光就像“血量上限”,目前的收入就像“血量”。

眼界小的人,血量上限低,这样就算自己再怎么努力,就算自己“满血”了,血量仍然不够高。

眼光长远的人,血量上限高。尽管可能目前的收入不高,但是毕竟血量上限在那里,随着自己的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血量”就会源源不断地增加。

齐俊杰就属于“血量上限高”的人。这种人,眼光长远,懂得投资自己。于是他没有被2000的收入打败,工作之余开始疯狂地学习。工资基本都用到了学习上面。

成长,就是在不断给自己提高“血量上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血量”自然而然水涨船高。

根据齐老师的描述,他发现自己每读完100本书,自己的收入就能翻一倍。我要挑战他,每读完50本书,就让自己的收入翻一倍。

在北京电视台财经节目组的日子里,除了财经知识,和节目制作有关的配音、剪辑、摄像等技能,他一个不落,主动涉猎。

同时,他还养成了每日学习和输出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马上弄清楚,询问嘉宾,或者自己上网查,通过数千个日子的磨练,他已经顺利地从连续性的量变,跳跃到了非连续性的质变。

通过职场和自己迭代的双重磨练,齐俊杰老师现在已经是一名财经领域的知名媒体人了。

有的人生来就是含着“金钥匙”,可能他不需要任何努力,就比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努力后的终点还要高。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努力呢?

你看我们身边的人,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不是都是松懈的状态?你可以看看,在地铁上,是不是绝大部分的人都在低头看手机?

成为那前1%的人或许很难,但是成为前20%,前50%的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你想想看,只要你每次都能比周围50%、80%的人要努力,你就一定能成功逆袭,成为那前20%的人。

成为前20%的人,对于想过好生活的人来说,足够了。

有的人确实存在客观因素,比如初始环境限制了受教育程度。但只要你坚持不断努力,成功是早晚的事。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里面的主人公,17岁之前没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但是她不甘平庸,不断打破命运的障碍,最后成为剑桥大学的博士。

“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越努力,越幸运。当我们超过一个又一个“大部分人”的时候,命运自然会向我们垂青。

小王子 花 希望.png

04 阳志平:给人生加点“创新算法”

1. 化繁为简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在车间的一条流水线上,机器人负责生产,但是这个机器人有点怪,在生产机器的时候,还会产生很多灰尘。你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我一开始看这个问题的时候,想的是通过借助外部工具,把灰尘给清掉。这样就相当于,有一个人在生产零件,旁边还有一个“助理”在打扫卫生。多了一个人,就要额外支付一些成本。

你想一下,如果不增加这个“助理”,灰尘问题有没有可能被解决掉?

在理想条件下,你可以把流水线倒过来,安装在天花板上。机器人可以倒立工作,同时灰尘还能落下来,潜在的额外成本也省掉了。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之所以觉得难,是因为我们总是容易下意识地给问题做“加法”。问题不断叠加,慢慢就堆成了一座大山,把你压垮。

化繁为简是一种长期刻意练习下的“自动化产物”,只有获得足够的经验积累,才能有这种“下意识”的想法。

2. 简单→复杂→简单

关于这一点,我就拿我看书举一个例子吧。

我在看一本书的时候,看到相关的概念,我会联想到之前看过的书的一些交叉内容,此外我还会上网,再深入地搜索一下,包括我还会联想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在我读书的过程中,我就在一点点把这本书给读厚。

当我读了几本十几本书之后,慢慢地,我就发现了关于某方面的内容,都有很多的共同点。所以我就可以用一张思维导图,把这些共同点用几个关键词给串联起来。这就是在把书给读薄。

这种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过程,其实还是和经验的长期积累是分不开的。惠普前总裁卡莉曾经分享过她的大学求学时代:

“每一个星期我们都得阅读一部有关中世纪哲学的著作,比如说阿奎那、培根......我们一个星期平均要读1000页的东西。而每一个周末,我们就得把这些哲学家们的思想言论进行提炼,总结成一份仅有2页纸的精髓。”

不仅仅是读书,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规律。

在编程领域,随着功能需求的增多,对应的代码就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当达到一定的复杂度,为了后续的可复用性,程序员就会想出来很多“框架”或者“代码块”(就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模板”)。等到后续有类似的功能出现,把这个“代码块”拿出来,改改就能用了。

你还能想到类似的例子吗?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我是润东,我们一起,向上生长。

参考资料:

1. 齐俊杰,阳志平等.绝非偶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27-43,281-297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大牛们的“心法”,都有哪些?| 《绝非偶然》有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