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习前面的帖子,暗自心惊,竟然逾七万字。字数让我很不安,围绕一个主题写了七万字,前所未有。很希望我的小学老师能看到,她曾断言我长大了写封信都困难。虽然成绩一般,但小庙很听老师的话,后来少小离家时候,孤独寂寞也不写信,幸亏这次是写贴不是写信,要不然写完“你好”就又卡住了。感谢互联网。
虽然有了七万字,但觉得七万字并没有把酒描述的足够,我知道酒友都看累了,可我好像还有千言万语。是我太唠叨了吗?不尽然。只怪酒的历史太悠久,故事太多,纵使小庙喋喋不休,也只是沧海一粟。
叹一声: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自从写贴,加微信的酒友众多,每每打开朋友圈看一圈,目不暇给煞是热闹。不时有酒友借酒抒怀,间或见解独到且言真意切,当真是振聋发聩。于无声处听惊雷乎!
酒友之中不乏有心之人,这几个月来,有几位提醒我,说网络上有人在模仿,甚至在诋毁。小庙听到居然暗自得意,虚荣之心人皆有之,我非圣贤,焉能免俗。其实小庙也曾一探,虽是意兴阑珊,但也饶有兴味。不仅看了他们的文章,而且还买了他们的酒尝。
但这小小得意只是肤浅的愉悦。朝深里说,这是初衷的部分实现。因为常相遇就是希望酒商们觉醒,做出物美价廉的酒来。假如常相遇是一次启迪,那最好能激发更多的回响。
不足之处是模仿无需面面俱到。可能因为我一直自称小庙,所以有几位的酒也都在名字前加个“小”字,叫小X酒,我估计这文字他们也会看到,在此奉劝一句,画蛇添足了,大可不必。希望你们不要把心思全花在三圣小庙身上,而是要多关注怎样做出超越常相遇的酒来。只要能拿出好酒,不管你说过我什么,小庙也一定为你喝彩。
好酒难得。酒真就不容易,酒好则难上加难。常相遇也仅仅是个真字而已,离好字那还远的很。就目前环境看,咱们也只能权且求真。清蒸清吊是必须的,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以外,我们抬起脚尖勉强能够到的,无非是这秋天的第一池子酒,压池子酒。这个名词无需过多解释,无非是发酵时间长点而已,前面详细讲过,大家都知道。
可要是深入思考一下,也能反映一些问题。既然发酵时间越长越好,那么酒厂为什么不让每批酒都发酵时间充允呢。春天的料到秋天好喝,那秋天的料春天再蒸岂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究其根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传统白酒原本就是隔季出酒,一个池子一年只出酒两次。而自从勾兑酒的魔盒打开,从此万劫不复。
起初原酒所占勾兑酒的成本比例较高,为了压缩成本,“专家”发现原酒作为基酒的原料,经过勾兑而出的口味并不受发酵时间所限,所以酒厂为了压缩成本,就缩短发酵时间,现在二十多天的发酵期是普遍现象,这样一来,一个池子从每年两次增加到七到八次,池子使用率高了,那成本自然降低不少。当然还有发酵时间更短的,有种方法的标准时间是七天,那个嘛,呵呵,不在此议。
缩短发酵期盛行一段时期以后,同行皆行其法,成本逐渐趋同。“专家”又想出了好办法,“混扎续蒸”工艺开始盛行,原本三斤粮食只出一斤酒,使用这个工艺以后,可以出一斤半,成本再次降低。
但这还不够!所谓欲壑难填,当成本再次趋同时,“串香”横空出世,假设一个池子原本出600斤60度的酒,现在出800斤900斤也还是60度。
没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你想要酒降到酒精的价钱,那就一定会有“专家”做出酒精一样的酒来。酒精是酒吗?这个问题也有人博弈。我想最好的回答是:糖精是糖吗?
往前追溯三十年,有迹可循的现实很残酷,成本越来越低,而酒价却越来越高,成本与价格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搭眼朝这个空间看去,适用于某段京剧的上半句:看~那~里,黑~洞~洞,定是那~贼巢穴......。
谈到这里,诸位一目了然。愿意多花钱,包个池子的话,想发酵多久就多久,不受限制。但仅从酒业现实出发,想买到接近传统白酒的一个“真”字,也就只能是在这秋天才有可能。所以压池子酒并不是酒老板们良心发现,他们不得已而为之矣,我们绝不心怀感激。顺势而为,拾遗捡漏吧,不亦快哉。“俺不免~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
秋天说话就到了,距离出酒季已为时不远,记忆中每到农历八月初,前后几天功夫,周围酒厂就都开了工,压池子酒的味道本就浓郁,况且几乎同时开蒸,蒸完酒的酒糟再露天摊开晒上,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酒的味道,无孔不入。
小时候可没觉得这味道好闻。放学路上遇到躲不过的酒糟子,就捂着鼻子趟过去,每每一仰头,或许就看见乌压压的大片鸟雀,遮天蔽日的伴着巨大声响飞进视野,缓缓地又从视野里飞出去。
回想一下,好像进入九十代后,就再也没见过鸟群飞过了。它们都去哪了呢?!
生存还是毁灭?依然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