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众集团在2019年推出电动汽车规划(比如,未来5年电动化投资将超300亿欧元)时,在德系汽车三巨头中,是全面电动化转型战略最为明确,投入也最多的一家。
“大众将彻底改变,”时任集团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告诉公司股东。但几年时间过去了,这种转变并没有发生。不管是追求规模化的MEB平台,还是面向高端市场的PPE平台,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而从股价也可以看出端倪。在2021年6月上冲至最高每股37.49美元后,大众集团的股价持续下滑,截止2024年1月18日,仅为12.75美元。
为了能够赶上中国市场的速度,大众集团还在去年宣布,与小鹏、上汽达成新的战略合作,利用后者的车型平台来加速电动化、智能化本地化进程。
最新数据显示,大众汽车集团各品牌2023年在华累计交付共323.6万辆,同比增长1.6%。不过,在该公司高层看来,“市场份额并不代表全部。盈利仍然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如今,随着去年中国车企的加速出海,以及欧洲市场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新一轮争夺战的焦点,价格战硝烟弥漫,这对于新能源车企的「盈利」预期又是一次打击。
本周,比亚迪宣布,在德国市场将电动汽车价格下调了15%,以求进一步扩大出海市场的规模。数据显示,比亚迪2023全年出口超24万辆,同比增长334%。
出海,也将成为以比亚迪代表的中国车企在新周期的强劲增长极。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522.1万辆,同比增加57.4%。
就在本周,一艘名为“比亚迪探索者1号”的汽车滚装运输船(满载约7000辆汽车),在烟台港和深圳陆续停靠装载新车后,开启全球首航驶向欧洲。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比亚迪还计划投入另外7艘同类型的滚装船,以加快出海的速度,解决目前海运的运力不足的限制。
盯上欧洲市场的,不只是中国车企。
本周,特斯拉宣布,在德国市场,不同版本的Model Y车型售价将下调4.2-8.1%。而在法国和挪威,价格下调幅度更大,达到5.6-7.7%。
根据德国联邦汽车管理局(KBA)的数据,大众汽车去年在德国以13.5%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超过特斯拉,而后者的市场份额降至12.1%。
在此之前,特斯拉已经在中国市场率先开启降价。
1月12日,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Model 3售价下调1.15-1.55万元,Model Y下调6500-7500元,以应对中国市场的白热化竞争。
数据显示,特斯拉2023年的全年增长率为38%,这一数字远低于该公司在去年初设定的50%的年增长率目标。
同时,为了守住大本营,大众集团在1月初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对旗下ID系列纯电动车型进行降价(包括推出特价版车型),从而维持与特斯拉和其他电动汽车制造商的竞争力。
就在去年底,大众集团突然宣布,由于欧洲市场对电动汽车的需求低于预期,将暂时不会就第四家动力电池工厂的选址作出决定。特斯拉也在去年宣布,将推迟在墨西哥建厂的计划。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新能源乘用车交付637.47万辆,同比增长40.79%;相比于2022年的同比增速(86.91%),不到50%。
显然,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阵地,增速放缓已经成为2024年各家车企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以比亚迪为例,从2022年的一车难求,到2023年的降价促销,亦是行业的真实缩影。
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VIA显示,2023年12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3.7%,仍处在不景气区间。
同时,2023年经销商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据调查显示,有37.4%的经销商已完成全年任务,有39.4%的经销商任务完成率在70%-90%,仍有23.2%的经销商任务完成率不足70%,距离全年任务目标差距较大。
而在欧洲,即便有补贴的情况下,成本仍然是车企大面积推广新能源车的障碍之一。毕竟,相比于新势力,传统车企很难接受长时间的亏损。
这也是为什么,在过去一年时间,欧洲车企在全力寻找新能源汽车的「低成本」方案,并瞄准低价车型市场。
此前,有消息称,大众汽车正在与雷诺进行谈判,希望能够共同开发一款廉价电动车型。知情人士透露,这款新车在欧洲上市时的售价将低于2万欧元,从而与中国新能源车进行竞争。
一份第三方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欧洲电动汽车的平均价超过6.5万欧元,而中国的零售价略高于3.1万欧元,只有不到欧洲一半的水平。
这意味着,从中国引进技术和供应链,以及整车方案,对于欧洲车企来说,有机会在全球市场获得利润空间。
“如何在市场的核心获得有利可图的定价是一个只有降低成本才能解决的问题,而这正是我们所擅长的。”Stellantis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比如,作为全球第五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集团在去年投资15亿欧元成为零跑汽车的战略股东,双方合作推动极具品价比的产品在全球销售。
其中,Stellantis和零跑以51%:49%的比例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名为“零跑国际”,专注于出口业务,首批产品计划2024年下半年在海外开始交付。
按照该公司的说法,最有可能在未来生存下来的车企,还是那些正在向电动化转型的传统燃油车巨头。“因为,我们在传统业务上赚了很多钱。而相比而言,新势力在过去一直是投入状态,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数据显示,在美国和欧洲,Stellantis的电动汽车业务是盈利的(去年上半年的利润率为14.4%,全行业最高)。这家汽车制造商此前曾表示,预计到2026年,电动汽车和燃油车的生产成本将持平。
而在Stellantis首席执行官唐唯实看来,借助零跑汽车的成本优势,“我们可以从中国车企受益,而不是成为受害者。”
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未来几年市场格局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谁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增长,就能拿到下一个周期的入场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