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将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读再多书也没有用

图片发自App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法,说起军事来头头是道,讨论兵法更是无人所及。

自认为用兵天下没人可阻挡的赵括却让父亲很担心,因为赵奢觉得打战本是会流血牺牲的事情,赵括却说得轻而易举。

“如果赵国让赵括做将军,就一定会毁掉赵国军队。”

后来在长平之战,赵王不听劝告,启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赵括照搬书上教条,导致赵军大败。

这就是“纸上谈兵”的由来。

为什么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像赵括熟读兵法却无法打赢战争一样,因为没有将书中的道理转化为能力,并应用到实践中。

我们总是看似读过很多书,却往往记不住书里的内容,更不知道怎么让书里的知识指导我们的生活,最终变成了“空读书”。

《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告诉我们,不在于读了多少书,而是看记住了多少,是否付诸行动。

图片发自App


作者大岩俊之曾经也是一个“不会读书”的人。他曾经在一年时间读300本书,但却读过就忘。

后来他通过参加读书研讨会,并进行研究总结,最终找到一套方法,包括如何有效读书,如何记住书中的内容,以及如何付诸行动,形成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论。

阅读能力的提高,让大岩俊之从销售方面的人士转变成读书研讨会的讲师,还实现了独立创业的梦想。

《实用性阅读指南》不仅是一本帮助我们提高阅读效率的书,还指导我们如何将书中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能力,指导我们的行动。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设定读书目标,高效读书

成年人的读书很少有不功利的,不是想收集信息,就是想学习新知识。

所以读书前确定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很关键。带着问题去读,更容易有收获。

《实用性阅读指南》里提到一本书的重要内容只占整本书的20%,而20%中最重要的只有4%。

所以我们其实只要抓住那4%就好了,可以通过浏览抓重点。

我们可以通过先浏览前言、目录和摘要、后记,等了解整本书的概要后,再去找出自己想知道的内容就很快了。

高效读书不光要读得快,还要多读书。

多读书不意味着读完一本书再读另一本,完全可以采用“并列读书法”,同时读几本书。

因为一段时间内只读一本书会产生倦怠心理,而转化着读,能够提高兴趣度,还会敦促自己去回忆上次读到的内容。

牢记书中内容

读完就放下,是很容易会忘记的。想要记住读过的内容,就要有所输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做读书笔记

划线、做标记、折角只能让我们标记哪些是重点内容,只有加入自己的想法,才能更深刻地读懂书中内容。

可以采取“葱鲔火锅式”笔记法,就是“摘要+感想”,摘录书中重点内容,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

2、制作思维导图

想要掌握书中的结构层次,并提炼关键信息,可以制作读书思维导图。

大岩俊之介绍给我们的是按照阅读目的来制作思维导图,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

书的介绍:作者、出版信息

目标:读这本书想要了解什么信息或知识

答案:用关键词写出阅读目标的答案

总结:所思所感

这和我们平常按照章节制作的思维导图有所不同,它直接体现了我们读这本书想得到什么帮助,更能体现阅读目的。

3、反复阅读,留存记忆

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人脑不会一直记忆信息,而是在不断删除。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果不主动记忆,只消一天就会忘记大部分内容。

所以针对想要记住的东西,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反复记忆,才能让大脑处于“记得住”的状态。

除此之外,大岩俊之还提出带着感情去读书,将书中内容整理成故事去记忆,以及联想记忆、便利贴记忆法等,都能对记住读到的内容有帮助。

付诸行动,将知识用于实践

读书,也记住了书中内容,但不去实践还是没用。

实践是要分步骤的,如果像赵括那样,不考虑书本和现实的差距,直接照本宣科,结果只能兵败如山倒。

要将书本用于自我指导,就要:

1、设定行动目标,思考目标和现状的差距,找出弥补差距的行动方案;

2、将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并细化行动方案,确定行动执行的先后顺序;

3、立即付诸行动。不开始,永远只是计划。

究竟如何使用这些步骤,大岩俊之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自己从读书到行动的过程,如何阅读,如何实践,最后取得了什么成绩。


图片发自App

读书当然能帮助我们增加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但读书贵在学以致用。

如果读书不能用来指导实践,读书也就失去了意义。

不能将书中的知识转化成能力,读再多书也没有用。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书,实践,才能有收获。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并最终转化成自身的能力,达到知行合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能将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读再多书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