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自杀方式

古代文学作品中因为情节需要描述了多种多样的自杀方式,比如投河、绝食、服毒、自缢(自经)、自刎(自颈)、剖腹、吞金、撞墙……

采用某种方式自杀和自杀者的地位、性格有一定的关系。

 1.

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的自杀方式还是投水自尽,比如娥皇、女英投(湘)江死的,杜十娘投(长)江死的,王昭君投(黑)江死的……

更不必说每年都会被怀念一番投(汨罗)江而死的屈原。

自杀的方式那么多,为什么他们一定要选择投水自尽呢?

在屈原看来,只有跳到水里去、葬身在鱼腹,才能保住清白(「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或许,可以说这是屈原之流追求清白的理想、不堪尊严受到践踏做出的最后反击。

后来的王国维、老舍等人的自杀可能就是在有样学样了。


 2.

另外一种自杀方式是绝食,伯夷、叔齐就是绝食而亡的。

鉴于绝食自杀乃伯夷、叔齐首倡,体现士人的忠义气节,因而这种自杀方式对中国士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汉代周亚夫是绝食自尽的,借此表达对汉景帝的不满;明末戏曲家吴炳被清军俘虏后,绝食而亡;卢沟桥事变后,日军直逼平津,陈寅恪的父亲、晚清著名诗人陈三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

要注意,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绝食而亡怕是很难实现的。

正因此,叔本华老早就嚷嚷说绝食才是最好的自杀方式。


 3.

相比难度较大的绝食自杀,更多人选择的还是服毒自杀。

服毒自杀的方法由来已久,比如吕不韦就是服毒自杀的。史书记载,在秦王的威胁之下,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虽然书中没有对吕不韦自尽的过程进行描述,但是服毒的决心和中毒身亡的惨状是我们可以想见的。


 4.

古书另一常见的自杀方法是自缢,也称自经,俗称上吊。《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是自缢身亡的,他妻子则是投水自杀。诗人的描述更形象,一个是「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一个是「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有研究者指出,文学作品中上吊自杀的大多数是女性,比如《三国演义》中徐庶的母亲、《长生殿》中的杨贵妃、《红楼梦》中的鸳鸯……

作者这样设计,更多是为营造出一种凄美又恐怖的氛围。


 5.

自刎(自颈)是一种流血的、比较惨烈的自杀方式,通常为性情刚烈的自杀者所采用,比如《红楼梦》里的尤三姐就是自刎而死的。书中说,尤三姐「一面泪如雨下,左手将剑并鞘送与湘莲,右手回肘只往项上一横。可怜『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芳灵蕙性,渺渺冥冥,不知那边去了。」

尤三姐的自杀干净利落,非常符合其泼辣、刚烈的性格。


 6.

中国古代也有不少剖腹自杀之事。比如,战国时期的侠客聂政干了桩大事后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姐姐,便以剑自毁其面、剖腹自杀。

此外,文学作品中还出现过一类特别的自杀:公堂剖腹。说的是,蒙冤女性在万般无奈之下以牺牲自我的方式对官府和恶势力进行的抗争。

在文学作品中,这种自毁方式表现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


 7.

古代小说中还描写了一种特别的自杀方式,即吞金自尽。比如《红楼梦》中的尤二姐决意自尽,想到「生金子可以坠死,岂不比上吊自刎又干净」,于是「找出一块生金,也不知多重,恨命含泪便吞入口中,几次狠命直脖,方咽了下去」。

不过,吞金能不能直接导致死亡呢?这一直是有疑问的。


 8.

撞墙而死是另一种特别的自杀方式。比如《二刻拍案惊奇》中的一个故事,王秀才不满父亲被官府验尸,一头撞到台阶上,「把颅骨撞碎,脑浆迸出而死。」

《红楼梦》里的司棋「一头撞在墙上,把脑袋撞破,鲜血直流,竟死了。」

然而,这种自杀方式能否使人当场死亡,也很值得怀疑。


 9.

其他自杀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太平广记》中提到一女子拿短刀割下自己的乳房而死。割乳不能马上死的,很可能是流血过度、不治而亡。

我估计,书中的有些方式很可能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10.

通过古代文学作品中对自杀的描写,我们能对古人的死亡观念有所认识和理解。比如,古人认为死亡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要不然,也就不会有「重死轻生,厚葬薄养」这种轻视活人价值、追求死人名分的情况发生了吧。

相比较,我觉得「好死不如赖活」倒是了不起的生死观。

(参考文献:《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自杀现象》,褚玥;《论古代小说中的自杀方式》,李根亮;《论死亡之美——以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死亡描写为例》,李根亮;《中国古代史传和小说中节烈女子自杀现象探析》,李根亮;《论中国古代的自杀模式》,郑晓江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自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