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梦的边上(四十九)

        翻开《中国散文年度排行榜》(2003),随手就翻到了北大怪杰余杰29岁时写的散文《哪里有柔软的石头》,发现两个硬伤,一是《为奴隶的母亲》误为《为了奴隶的母亲》,一字之差,谬以千里;二是1月17日到2月7日正好二十天,他说前后不到半个多月。这篇散文其实就是《为了忘却的记念》加上《柔石小传》拼凑起来的,只是加了些煽情。我怀疑余杰连《二月》和《疯人》集中的其他小说都没读完。

        巴金重情,《怀念振铎》反复手法的运用得心应手;林非重理,《萨特: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引经据典很有说服力。梁衡《乱世中的美神》比前二文更有可读性,梁先生对李清照的诗和词了然于心,对其所生活的背景和她同时代的其他相关人物又作了系统的爬梳,给我们还原了那个时代那个特定的人。是众多写李清照的散文中写得较好的一篇。

        朱增泉的《彼得堡:沧桑三百年》抓住彼得大帝、列宁和普京三个人,紧扣彼得大帝崇拜、东正教信仰、苏维埃怀旧情结三大精神支柱,高屋建瓴,善于驾驭材料,化繁为简,时有新语妙句。如“这个民族最大的优点是大气,最大缺点是迟钝”,“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但已是落花流水唤不住,徒有愁风愁雨满江河”,“我曾在列宾的著名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前驻足,当时我想到了俄罗斯诗人的一句诗:即使是走旱路我们也能拖着俄罗斯前进”。忽而感觉2003年散文有重理性轻感性的趋势,周国平散文《走进一座圣殿》就充溢着理性美的光辉,周国平把《要塞》看作圣埃克苏佩里版的《圣经》,周国平走进圣埃克苏佩里的圣殿,我试图走进周国平的精神世界,周可能走进了,我可能还在门外徘徊。这就是我和周的差距。高建群的《成吉思汗的上帝之鞭》是行走散文,也是历史散文,作者把他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思考融入到形象的描绘之中,几个蒙语地名,几段蒙古人的传奇故事,到了他的笔下都能点石成金。我想说一些题外话,中国人的成吉思汗情结很浓,我不敢苟同,如果没有后来的明王朝,我们中华民族早已亡国灭种了,有什么可值得骄傲和炫耀的。在那将近一百年当中,我们只是三等或四等种族,还不如现在的美国黑人。可怜我们常常把我们的同情心滥用在美国黑人身上,其实我们华人在美国黑人眼里算哪一等公民呢?

        石英《千年疫疠反思曲》是对非典一类瘟病发出的檄文,从建安七子有四子亡于瘟疫,到伪满时期霍乱和强寇狼狈为奸,从余江消灭血吸虫病到这次非典的肆虐横行,以及我们怎样和大自然尤其是动物们相处,都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另外,我觉得“反思曲”似改为“反思录”为妥。史铁生有《病隙碎笔》,王充闾《三过门间老病死》可作“病后随笔”读,史铁生的病是常态,所以有更深层的思考,王充闾的病非常态,所以他的思考就多少带有点即兴。采用朋友间闲聊的方式展开讨论以及读书治病和读书劳累过度致病的说法很有借鉴意义。周明《隔海相望的友情》,絮叨冰心和梁实秋的友情,隔的不仅仅是一湾海峡,而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气氛,相见难,别亦难,这是无奈,更何况是文人。冰心和政治一直保持距离,加上她的善良,所以能在那复杂的政治环境下独善其身,谁都不忍心伤害她,梁实秋就不同了,他和鲁迅有过过节,而且还是个死结。死结后面除了隔海相望还能怎么样呢?韩石山散文《在斯德哥尔摩西郊墓地的凭吊》,写法很独特,作者没有亲临现场,墓地也没有路遥等辈的坟茔,这是一篇反思录,也是一篇祭文,又是鼓动中国作家进军诺贝尔文学奖的宣言书,诺奖我们要,但活着才是最重要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的那种搏命似的冲刺不值得提倡。当然诺奖也不是衡量优秀作品的唯一尺码,得之勿喜形于色,不得勿自惭形秽,如此甚好。当前最忌的是急功近利,是浮躁,也不要有狐狸吃不到葡萄的心理,更不要以阴谋论来看待诺奖。

        韩静霆《吃河豚者言》堪称散文中的精品,精短而耐品。作者先从苏轼为惠崇《春江晚景》配的那首诗入手,点出其诗眼正是“河豚”,等到烹饪好的河豚端上来之后,又卖了两个关子,一是筷子要自备,没有?掏钱买;二是让主人先尝,十五分钟后主人才说明原因,既吊足了食客和读者们的胃口,又把吃河豚的危险渲染得惊心动魄。这其间又忙里偷闲,插进古今吃河豚的传闻和禁忌,然后又观察主人的脸色,随时准备叫救护车,即使明知中毒叫救护车也没用。然后小心翼翼地开吃,细细的品,说是不用修辞,结果连小提琴协奏曲和印象派点彩画都用上了,又说梅尧臣为想象中的河豚一口气脱口吟出二十八行诗,却没有口福。真是写得千回百转。王宗仁《在可可西里关于白房子的话题》标题的一本正经和正文内容的感人形成强烈反差。“白房子”当得起“圣洁”二字,女医务工作者是可可西里的魂。于坚《游泳池记》既是一幅幅写生,又是文化纵谈,在澡堂里可以随意唱歌,在游泳池骄傲的美女可能是平庸的女人,金项链、手机、衣服常常会暴露身份,人一脱掉衣服就脱掉了身份,反之亦然。好在我不进游泳池,否则碰上像作者这样火眼金睛的主说不定我感到也会无处遁形。

        筱敏的《天穹的漏孔》是康德《宇宙发展史概论》的读后感,本以为会枯涩难读,大而茫然,不想却写得具体而生动,写得空灵跳跃,写得神采飞扬,写得通透,如诗,如交响。读完倒让我觉出自己的枯涩单调,自己的渺小。王本道《血泪凝成的美丽》通过对贝泪成珠的思考,告诫人们尊重生命,珍爱自然,呵护美丽,是一篇不错的散文,但进入排行榜还是让人觉得有点勉强。阎纲《编辑家巴金》以激情洋溢的诗一般的语言赞颂作为编辑家的巴金,为他的热情、无私、正直、胆识和对文学的虔诚树碑立传,让人看到巴金的另一面同样光彩照人。

        郑彦英《熊耳考水》看题目像调查报告,读起来像小说,它写的是一个裸浴的话题,欲扬先抑,先写朋友对有关传闻的不解和自己的不信,接着举了中外一些例子(有意大利的,有黑龙江的)。当得知传闻为真后,又即刻动身去考察,然后写路上飞来飞去的野鸡和跑来跑去的鹿,写山里的自然生态;写隔河看男人裸浴,同时写过路的车上人的好奇和司机的习以为常;写自己裸浴的感受和当地人对裸浴的坦然;写匪夷所思的夜钓,写黄咯呀鱼的傻;写夜读鲁迅给教育家曹植甫先生写的碑文;写去看通天洞和女人浴;最后写曹老先生送儿子曹靖华出去闯世界,送儿媳改嫁,然后以“上善若水”收尾,“水”的象征意义不言自明。有人物(朋友,作者,负责接待的小c,我怀疑是小曹),有对比,有衬托,有悬念,有清晰的线索,有点题,堪称完美。我不由想起孙犁的小说《山地回忆》和马烽的小说《结婚现场会》。冯秋子《冻土的家园》给我们展开了七幅画面,与鼠同榻的流浪汉,拾马粪旗书记一家,忆苦思甜和窝窝头,冻毙在路上的一拨人,冻死在自家门口的白亚拉,路边的无名墓地,父亲的死和撕去人手上皮肉的铁门把手,写得触目惊心,都是冷色调,让人联想到十九世纪的俄罗斯,读完想问候一下作者,近来无恙?杨牧之《在金字塔下》大致内容是,卢克索卡尔奈克神庙的声光表演,给人穿越之感;古埃及法老对永生和来世追求和坚信不疑。有点沉重,有点飘忽,因为在读的过程中还走了神,所以有点不得要领。

        2003年散文排行榜收散文20篇,让人一看就大兴奋让人读来涤肠洗肺读后痛体舒泰的作品的确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还是有的,如果要我从中列出10篇作品,那么我的排行榜是:

①《乱世中的美神》(梁衡)

②《吃河豚者言》(韩静霆)

③《熊耳考水》(郑彦英)

④《彼得堡,沧桑三百年》(朱增泉)

⑤《走进一座圣殿》(周国平)

⑥《千年疫疠反思曲》(石英)

⑦《冻土的家园》(冯秋子)

⑧《天穹的漏孔》(筱敏)

⑨《怀念振铎》(巴金)

⑩《在斯德哥尔摩西郊墓地的凭吊》(韩石山)

        信口开河,不必较真,抛砖引玉,欢迎争鸣。

(根据2021.7.31~8.6.日记整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在梦的边上(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