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求助》:聪明的人,都懂得“求助”他人

作者:一道一道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有时不是你不强大,而是不善于合情合理地获取资源和人脉。


科研项目缺少问卷调查却迟迟不敢向路人寻求帮助、着急去医院看病但不好意思向熟人开口捎上一程、熬夜加班早起赶地铁,即使困得摇摇晃晃也不舍找旁人求个座位......


这些类似的场景,想必很多人遇到过,心中纠结、犹犹豫豫、瞻前顾后、思虑太多。其实,求助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及时“求助”,才能获得星辰大海般的璀璨,绽放自己的光芒。


《如何正确求助》这本书正是从心理和实战的角度教会你,如何正确求助,才能让别人心甘情愿地帮助你。


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海蒂·格兰特,他将数十年的研究成果全部汇集在这本书中,是现代社会人人需精读的一套求助指南。


01  求助,是一种智慧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成长路上最怕什么”?


一位网友的回答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最怕自己撞得头破血流也不愿向他人伸出援手”。


其实,向他人求助时,很多人确实会迟疑不决、面露难堪或者用一种含蓄的方式,因为内心担心被拒绝而丧失面子。


20世纪70年代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开展了一次“地铁研究”,就是向人们求助让座。求助者大多表示,“这是迄今为止一生中最糟糕、最痛苦的经历之一”,有人甚至“感觉自己快要死了”。


但试验的结果表明:68%的人愿意让座。


富兰克林曾说,“如果你想交一个朋友,那就请他帮你一个忙。”


是的,很多相知都是“不打不相识”,很多朋友都是“一来生二回熟”。为何很多人不愿去求助他人呢?


第一,怕拒绝。很担心被人说“不,很抱歉我不能帮你”。这种心理往往和自尊挂钩,一旦别人拒绝,就会头脑发胀,不知所措,把头低在尘埃里。


第二,有内疚感。心理学家海蒂·格兰特认为,当求助他人时,一种常见的反应就是“呃,好吧,我想我最终只能......”当从别人那里取得了帮助,又会觉得耽误了对方的时间和精力,总有内疚,对不起别人。


有时任性也是一种被低估的美德,而怕拒绝、常存内疚感,是破坏我们幸福与内心强大的一把利刃。


心理学有一个法则,叫梦想法则。当你决心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所以,你要相信求助他人并不难,先打开这扇窗户,将会更有效地获得帮助。

 

求助,是现代社会必备的底层能力。与其为难自己,不如及时求助。


02  帮助他人,是人的本能


博恩斯和弗兰克·弗林做过一项研究,第一组是让本科生在校园里请陌生同学完成5份问卷。本科生预估要求助20人才能完成,而实际上只有10人。


第二组是请陌生人在平板电脑上回答一些百科知识问题,预估的人数和实际的人数占比25:49。


除了占用他们时间的求助,还有对现实世界有切实影响的求助。


研究人员让这些正要给白血病和淋巴瘤协会筹钱的新入会志愿者估算一下,他们需要接触多少人才能达到预定的筹资目标以及最终平均能获得多少资助。


志愿者预测他们需要接触210名潜在的捐助者,最终得到的平均捐助数额估计48.33美元。而实际上这两个数据分别为122、63.80。


一切“拒绝”都是假想的,实际的情况是,大多人是愿意帮助他人的。


从小接受“利于助人”、广泛宣传“道德好人”,以及新媒体时代的“极致利他”,每个人都会非常乐意帮助他人,尽管看起来会占用自己的一些时间。


求助他人,一定程度会帮助他人。


从心理学看,当一个人给予他人帮助时,大脑会处于兴奋状态,心情也会随之愉快。另外,帮助者也发挥了自己的价值。


用海蒂·格兰特的话说,就是“容光焕发,让这个世界看起来也不那么糟糕”。研究表明,人们会更加喜欢他们帮助过的人。

 

就如李尚龙所说:每个人骨子里都有“好为人师”的情结,求别人帮忙,本身就是一种恭维。


成长路上一个人硬扛,可能会很慢。勇于求助他人,将事半功倍。


你愿意帮助他人,为什么不相信他人也非常乐意帮你呢?


03 聪明的人,都懂得“求助”他人


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命运偏爱主动的人,不怕麻烦别人,才能赢得展现自己,结交贵人的机会。


一位朋友要去参加演讲比赛,自己从主题、构思、作图、文稿、着装等花了很大的心思去准备,临近比赛一周时,她的领导找到我,希望我能给予辅导。


她把最好的状态模拟演讲出来,我看后惋惜地说了一句“可惜”,她完全没有把握住演讲的要点,严重偏离核心。


后来就这样一对一指导,细细抠,最终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们也成为了好朋友。


很多时候,你的“求助”不仅没有打扰到对方,还会让关系升温。更何况,术业有专攻,你以为很难的问题,其实对他人来说,只是举手之劳,所以,不要吝啬“求助”。


如何有效求助呢?心理学家海蒂·格兰特认为只需四个步骤,就会让别人心甘情愿帮助你。


1.让别人了解到你可能需要帮助


一位写作朋友有次与我发牢骚,她说,“都说某某某是大咖,特别乐于帮助他人,基本属于有问必答型。为何我加了她两天了,却迟迟不回答我的问题呢?”


我也很纳闷。后来她给我发聊天截图,那一刻我明白了,这位朋友只来了句“你好,在吗”,就没有下文了。


这种求助意愿怎么可能会被对方发现呢?朋友告诉我,如果她回复“在”,才好意思写求助问题。


其实,信息满天飞的数字化时代,不需要想太多。你直接清楚的表达即可。


2.给别人一个准确的求助信号


心理学上有个观众抑制效应,简单说,就是怕在人前出丑的心理。在人群中求助,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帮助者,人们更愿意与周围人同步想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直接向别人求助。


“如果主动说清自己的需求,那么潜在的帮助者不但更有可能会注意到你的需求,也会更确定他提供的帮助是你需要的。”


3.紧急情况下可指定帮助人


一位妇女被困于路旁,如果是在偏远的农村,我相信你会果断伸出援手,因为除了你,别无他人,或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有下一位行人。


如果是在城市,我相信你会犹豫,“有那么多人可以帮忙,为什么我一定要去呢”,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责任分散效应”。


所以紧急情况求助他人时,一定要确定帮助人。比如马路上受伤时指定某人打120,遭受陌生人纠缠时指定某人打110。


4.敞开心扉接受一切你可能获得的帮助


既是求助他人,便要确保你的请求是合理和清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对方很忙,请一定不要有负面情绪。


最后,要记得表达感谢,格兰特教授在另一本《好好拜托》中提到,如果要感激,就要看到对方的作用,赞美对方所付出的努力。


04  写在最后


《巨婴国》里有句话,我非常认同,“很多人怕麻烦别人,但是,不麻烦彼此,关系也就无从建立”。学会求助,收获的不仅是难题的解决,更是扩展人脉、偶遇贵人的机会。


正如海蒂·格兰特在《如何正确求助》中所说,“人类比实际更加愿意帮助和支持别人,并且,我们的生命也会因此得到无限的丰富。”

 

如果你也经常纠结于求助他人,不敢、不愿、或不知如何向他人求助,这本书将会成为你最好的心理咨询师,带你走入更高效、更激情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正确求助》:聪明的人,都懂得“求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