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电视剧《小舍得》,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讲述“小升初”阶段发生在不同家庭的故事。
一共42集,按照以往的习惯,我会被这个集数劝退。作为职场人+妈妈,留给自己的时间很宝贵,集数长的电视剧看下来太消耗时间了。
但带着好奇看了前几集我就停不下来了,这个时间花得很值得。
整部剧设定在“双减、学业负担、大环境集体焦虑紧张、教培与学校、升学”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讲述父母和小孩共同面对的挣扎和考验。
佟大为、宋佳饰演的是一对“佛系”父母,注重女儿(欢欢)的身心健康,欢欢成绩垫底,但他们相信成绩不是唯一。可是,随着职场失利和一些人情琐事不顺心,欢欢妈妈也开始加入“鸡娃”队伍。
蒋欣饰演的是“鸡娃”妈妈,视儿子(子悠)的学习成绩高于一切。子悠是学霸,但他的生活里只有学习,家、学校、培训班,永远在学习,他一点也不快乐,但从来没有人听听他的心声。直到子悠出现心理问题,妈妈才第一次审视破碎的亲子关系,全然接纳了他:“我不要学霸了,我只要我儿子。”
这部剧是很好的一面镜子,“旁边者清”,借剧观自身。
1.为什么父母普遍对好成绩、高分数有执念?
1)好成绩意味着好前程。
成绩好坏是有衡量标准的,60分是及格,80分是良好,100分是优秀。
这个标准存在在那里,很难绕开。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抓住成绩好像就可以缓解忧虑。
2)借孩子的成绩给自己的人生添彩:
剧中子悠妈妈的原生家庭不幸福,在婆家又因为小家庭的经济条件有限、接受了公公婆婆的经济资助而硬气不起来,她把儿子的好成绩当作自己的资本,想靠儿子打一场翻身仗。
欢欢妈妈是职场高管,很能干,但在一次职位晋升中败给了学历更漂亮的空降兵,大受刺激,开始猛抓女儿的学习。
如果父母自己的内心是强大而稳定的,自己的事业或生活是有足够底气的,对孩子未来的忧虑可能会少一点,更相信孩子自有他自己的闪光点,有他的人生。
3)沉重的爱促使:我都是为你好
第17集,学校组织了一场活动,让孩子们上台畅所欲言,子悠说:“我觉得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你每次都说你是为我好,但其实都是为了你自己的面子,从来不管我开不开心,愿不愿意,妈妈,我觉得你从来都没想过让我高兴,你每次看到我没有在读书写作业你就难受,你每看到我闲一小会儿就想让我多背几个单词,多写一张卷子。如果我将来有小孩,我绝对不会逼他上什么辅导班,他喜欢踢足球,每天从早踢到晚都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怎么就那么难呢?!”
子悠痛哭流涕,妈妈也万分难过。
可是,更难过的是,妈妈还是没有察觉到子悠的压抑、情绪、需求、求助信号,她难受的是自己的万分付出不被接纳,她带子悠到餐厅看服务员是如何辛苦工作,然后告诉子悠:“谁小时候没吃过苦啊。等你长大了,当父母了,才能理解妈妈的心。”“你从幼儿园就开始吃苦,我不是一直陪着你吗?你还要我做到什么份上?”
当父母全然只为孩子而活,牺牲感太重,就很容易期待自己的付出能有所回报,对孩子而言,“我都是为了你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2.成绩和快乐只能二选一吗?
成绩与快乐,舍与得之间的平衡:七分专注学,三分尽兴玩。
第22集,一位中学校长说了这样一番话:“百分之七十的精力用于学习,百分之三十做自己想做的事。当然,我们希望孩子把百分之百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但,这不现实,我们成年人都难做到,所以,百分之七十对孩子来说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学习时心无旁骛地学,玩的时候尽兴地玩。”
欢欢爸妈问:“那玩疯了心怎么办?”
校长说:“有这种可能,但玩未必是负面的。他们有了喘息的时间,有了暂时把学习放一边的机会,能从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中汲取力量,这样才更有动力嘛。我们相信,热爱生活才能热爱学习,而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让他们一生都热爱生活。”
过早只关注学习成绩,孩子没有喘息的空间,会把孩子天生拥有的学习的动力、活力早早地透支完,而学习不仅是前面十几年的事,更是终生的,离开学校、考试,工作岗位中、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习。
学习的动力和活力本是每个小孩天生就拥有的,试想,幼儿园的小朋友是不是对什么都充满好奇,一片树叶都能吸引他们停下来玩半天。但随着长大,随着被学业围绕,小孩子身上的灵性通常都越来越少。
3.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
轻松、有爱、安全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一生的底气。
一个小家庭幸福与否,与物质条件有关,又不完全有关。家庭环境包括两方面:物质条件和家庭氛围。如果物质条件有限,至少保证家庭氛围是好的,让小孩子在心理上是富足的、有安全感的。
欢欢家,无论是夫妻之间的信任、互相支持、及时沟通和道歉,还是亲子之间的互动、陪伴,都给人一种充满爱的感觉,欢欢对爸爸说:“你是最棒的爸爸。”妈妈对爸爸说:“有没有人告诉过你,你是天底下最好的老公,第一名的爸爸。”看到这些场景的时候,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一股正向的力量。
相反,子悠家总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哪怕考班级前三、年级前十,妈妈也会对子悠说:““不要骄傲。”“你成绩不稳定。”……
剧里另一主角米桃一家,从乡下来到城里,为了女儿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把她带在身边。与欢欢家和子悠家相比,他们过得很辛苦,住在简陋的房子里,靠摆水果摊和在欢欢、子悠家做钟点工生活,但他们一家人的画面总是很有爱很暖:狭小的房间里,米桃在写作业,妈妈在昏暗的灯光下给她缝补书包,爸爸进门,看到灯光太暗,赶紧搭椅子换灯泡,一家人有说有笑。
米桃学习用功,课余力所能及帮家里干活,她爸妈都不怕吃苦,都尽全力营造更好的生活。
他们很清楚自己家庭在经济条件上的欠缺,但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朴实善良,一点点努力,平苦的日子过得从容踏实,他们给人一种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的力量感,在这样家庭长大的米桃,未来一定差不了。
小孩子和大人一样,先有好的情绪状态,才有自发的行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