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流资金流填补凉山洼地——有感于布拖县移风易俗

        凉山布拖县移风易俗条例颁布。蹲地就餐,天价彩礼,娃娃亲,红白喜事攀比之风被列入移风易俗之列。凉山再一次进入到公众的视野。国家倡导精准脱贫多年,全国总体上脱贫,局部仍旧贫苦。

        凉山的赤贫在媒体上为大家熟知已经很多年了。大家被一幅幅“震撼的照片”的冲击,凉山的视觉贫苦确实吸引了眼球。

        关于凉山贫苦的原因很多人也做了分析探索研究。大体有以下几何方面。一是交通闭塞,信息闭塞。凉山成为一座“孤岛”,与现代文明隔阂太大,距离太远。没有现代文明的冲击,自然也带不来现代文明的教化。二是教育缺失,毒品和艾滋病泛滥。三是人员的懒惰。这一点当地人当然不愿意承认,一些彝族学者也不愿意承认。其实所有的人被说懒惰时,都不愿意承认。毕竟是不光彩的事。可是这种情况实际上确实存在。当地人收到扶贫款后立即花掉,买酒和,唱卡拉OK,及时行乐。捐赠的生产资料牛,也被宰了吃肉。这些归根到底还是观念的落后,教育的缺失。当地人被说懒惰不高兴,恰恰说明还是有荣辱观的,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改变的起点和希望。

        其实从网上看到一些布拖县的视频,县城虽小,五脏俱全,一些农贸市场生活市场人头攒动,生活气息浓厚,彝族同胞小商小贩,兜售各类特产、生活物资的很多。市场经济相对繁荣有生机,并非“干等苦熬”,商品经济发展是带动脱贫的直接动力。

        当地的学校、教育其实投入很多,校舍漂亮,学生众多,教育质量逐年上升,很多偏远乡村的父母都愿意将孩子送到城里读书。彝族的改变就从一年年的教育逐渐累积。

        高速公路不断的修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从物理上打破这里的“孤岛效应”,外面的人进来的更多,里面的人出去的更多,信息流和资金流才能填补这里的洼地,脱贫之光照亮最后的阴影。

        其实,布拖县的这次移风易俗,恰恰说明是时代的车轮走到了这里。如果不是多年的教化,久久为功,这项工作恐怕没有那么容易推动。当地的领导干部只是顺势而为,恰好用力推了一把,让车上了一个台阶,让布拖上了一个台阶。我们人的力量不正再于此吗?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加把劲、让时代车轮过最后一道坎。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信息流资金流填补凉山洼地——有感于布拖县移风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