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一本书,不想放下

      今天是我日更第63天。

      下午快下班时,女工主任到我办公室,送给我五本书,这是单位为“妇女节”购买的女工礼物,其中一本是32开印刷,小而精致,我不加思索地随手拿起,翻开这本书。

精致小开本

        这是由熊培云著的《自由在高处》,翻开第一页,是增订版序“我愿此生辽阔高远”,紧接着是自序“因为无力,所以执着”,一直读到六点,有些入迷,有些爱不释手,有心灵上的共鸣。

        增订版序中,熊培云写到美国富兰克林的一个故事:在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的会议上,当经过几个月的讨论和争辩,各州代表因为意见不一致几乎要分道扬镳的时候,八十高龄的富兰克林说的一番话,打破了僵局,凝聚了人心。他说:首先我必须承认对这部宪法的部分内容目前为止,我并不尽然同意。可是我也不敢说我永远都不会赞成。我的岁数这么大了,不乏原以为自己眼光正确,可是后来经过深入了解,却不得不改变看法的经验,甚至有许多我一度以为正确的重大事件,事后却发现大谬不然。因此,我的年纪越大,反而越不信任自己的判断,愈发看重别人的判断。就像许多宗教上的宗派一样,许多人总以为自己的一派拥有全部的真理,只要别人的意见和自己不一样,就一定都是错的……很多平民也老以为自己绝对无误,就像他们觉得自己的宗派一定是对的一样。带着这些感悟我愿意接受这部宪法,包括所有的谬误在内,如果其中确实有错误的话……我之所以同意这部宪法是因为我觉得恐怕再也找不到比他更好的了,我愿意为了公众福祉牺牲我认为宪法中存有错误的看法……希望大会中每一位仍然持有反对意见的人士,在此都能和我一起,对自己的绝对无误不要那么有把握——并为表明我们的意见一致,在这份文件上签上大名。

铸造在自己

        富兰克林和华盛顿作为费城制宪会议的两个灵魂人物载入史册。因为他们让与会代表们学会互相妥协,并通过了宪法草案,而不是在会场上“割破彼此的喉咙。”其实富兰克林有此觉悟和能力,和他追求真理的态度分不开的。他们曾经有一个读书会,其中有一条章程就是,如果你用肯定的语气说自己“绝对对”,或者说别人“绝对错”,那么你就是在宣示自己真理在握,这样的时候你就该交罚款了。

        读到此,深深触动我的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富兰克林的这种“追求真理,但不强加于人”或者说“我的真理以你不接受为边界。”这种包容和自信,是我们大多数人缺乏的。

自由

        近些年来,我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脑子里经常有一个理念,就是“粗麻绳”理念。什么意思呢?一根麻绳中间快要断裂,如果打一个结,这个羁绊永远在,如果我们用一个粗粗的麻绳把它捋过去,包住这个断裂处,这根绳子就是光滑的;还有孔子的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再有,我用过的一个词“自以为非”。从理念和认知上都是一个道理。

        读书学习的作用就在于此,浸润你的身心,使你的思想向更高的楼层攀登,当你登上越来越高的楼层时,嘈杂声争吵声鸡毛蒜皮之事,在你看来,已不是问题。当事者迷,当你“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时,非要解决出“谁是谁非”“谁对谁错”,那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羁绊使你难以说服和分辨,只有提高处理问题的格局,提高当事者的认知,才是根本。回看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中常播的帮大哥“非常帮助”的恩恩怨怨,都是在“迷雾”中交织着,到达一定境界,根本都不是事儿。

自由在高处

        一个单位的领导班子更是如此,“君子和而不同”,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向前走,有不同意见很正常,只要抱有“没有绝对的对”和“没有绝对的错”的理念,在提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的前提下,不能耽搁一件事情的决定,不能影响大局,尽快决定一个相对完善的方案为上策。

        我们总相信自己的“眼见为实”的判断,却忘了“提取意义”时存在的视觉盲区,我们对于“关注的人和事认为都是好的多”和“不关注的人和事不好或不行的多”的判断,就像“大猩猩本来存在于足球场,因你专心致志地数着传球而忽视了它的存在,并且还带着百分之百的把握和别人说刚才绝对没有大猩猩,甚至还要动用蛮力,再说有大猩猩,我把你和你的思想抓起来”的实例一样,这是怎样的滑稽呢?

小鸟的自由

        自由在高处,前提是加强学习,理念正确,格局增高,思想丰满,极度包容,内心自信,自以为非;精神的自由,就在思想的高处,认知的高处,格局的高处,当你到了高处,有了一定境界,自有深深体会,和他人相处,亦能觉出你的伟大。

        我一直走在这条道路上,一定会走出越来越好的自己。

光明在前方自由在高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拿起一本书,不想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