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做积极的传承者——《论语》心得

“传统文化进校园,经典诵读进课堂”。我们学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此项活动,首先我们来诵读《论语》。“小朋友,跟我读……”我们以这样的开场模式开始了每天两个小时的诵读。前半小时学生读得很带劲,虽然很多字不认识、很多句子读不通顺,但通过老师的带读,很快就熟练了,琅琅上口。一个星期后,一半的孩子能流利地背诵下来。后面的几章全由班上同学来带读与范读,如今诵读到《子罕第九》时,无需带读他们几乎可以自读。这就是能力啊。

诵读过程中肯定有学生明显累了乏了,改为加上拍腿节奏法诵读,劲儿又上来了。这么长时间能坚持诵读的孩子很多,刚开始的几个好动的自制力较差的要求喝水上厕所,如今也能坚持下来不离场。这一点确实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控制力和专注力。

在诵读《论语》的这段日子里,总有孩子会来问:“老师,国学是什么?”“老师,这句什么意思?”“老师,《诗经》讲什么内容的?”“四书五经呢?”……对呀,这么多的为什么,我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仅仅带着孩子们读读《论语》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就抽空去给自己科普了一下常识,并作了一些思考。

“国学”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代表作《道德经》;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代表作《论语》。当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之广泛、内涵之丰富不是这两部经典所能概括的,其博大精深是无法言喻的。但是它们需要我们每一个国人传承下去,使其发扬光大。我们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这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因此,时代要求我们:

  首先,我们要做一个积极的“传承者”。传:传授。承:继承。我们要去传授这些文化,使其发扬光大。北宋政治家赵普曾说过一句话“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可见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论对政治的影响之大。这对我们来说太高了,高不可及,我们只是小小的老师,没有那么远大的政治目标。那就说小一点近一点的:它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再说近一点,诵读经典有诸多好处(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这下好理解了。这就是我们去做这件事的目的,真的是一件大好事。

其次,我们要做虔诚的“学习者”。“虔诚”就是恭敬而有诚意。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要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简单点说,传统文化包括哪些书籍?学习和传承的意义是什么?这些书籍内容怎么理解?等等,都需要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去学习、去了解。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做好传承工作。因此,我现在每天都抽一点时间学习和了解一下关于国学的知识。越学越能感受到经典的绝妙至极,就是我们认为最简单的《三字经》,《千字文》这样的蒙学教材,都是浓缩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更别说《论语》这个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了。路漫漫其修远兮。

第三,我们要做合格的“朗读者”。我们以经典诵读进课堂的形式开启传承之旅。“诵读”就是熟读,背诵,也指诵读诗文时读出声音来。谈到古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文言文字少而意思深,单音而韵味长,需要通过放声诵读,才会记得牢靠,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因此,我们老师先要明确了诵读要求,并熟练诵读,才能带领学生朗朗上口地诵读,读出文言文特有的韵味。课前听读、跟读、试读,朗声读,都是我们要做的功课。

  0——13岁是一个人记忆最好的时期,是读经典、背经典最好的时期。老师们,努力去做好国学教育,以《论语》为教育读本,最大可能的使孩子们和我们都从中收益。我们吴校长说:“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为什么不去做呢?不仅要做,还要做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努力做积极的传承者——《论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