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只是一瞬,女排精神永存

通常,国产片在国内上映一周之后,才会在海外上映,但是《夺冠》是个例外,海外完全同步,晒个票根,以及在影院里用手机拍下的图。

《夺冠》的观众分两类,亲历过81年女排夺冠的,与没有亲历过的。对于第一类,很难客观评价这部电影,观影,是在重温往日感动。

除了郎平,第一代女排姑娘们的名字在电影中没出现,但怎么会忘呢,那时我还小,比赛看不懂,只会跟着紧张激动,记忆中是宋世雄快速激动的解说,还有他不断重复的那些名字。

吴刚老师演得好,可真的不像袁伟民,黄渤也不像陈忠和,但女排姑娘们真像啊,那些面容出现在银幕上,也一眼认得出来:孙晋芳、周晓兰、梁艳、陈招娣、......,看片尾,宋世雄老师果然以声音出镜了,可是您解说的语速慢了很多啊,是怕观众听不清跟不上吗?

“女排精神”,这个词当年随处可见,也经常被当成学生们的作文题目,十几年来人们的注意力被房价、幼儿园、奶粉、养老、看病等等瓜分殆尽,无心求诸精神,只愿站在风口。可能年轻一代确实没听过这个词,如果向他们解释,我是说不清的,因为那时我也小,没能力做深入思考,只有涌上心头的感受------让人踏实心安的感受:困难如山高吗?不用怕,你有办法能克服;对手强如神吗?不用怕,你的潜力比自己想象得要大得多;目标太遥远吗?不用急,只管努力去做,做得多一点再多一点,不知不觉中,胜利的荣耀已近在眼前。

竞技体育是公平的,规则公开透明,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想做,便有机会走上赛场,敢拼,便有机会获胜,苦是真的苦,但是辛苦的前方是希望,通向希望的路能看得清,当人人都对此充满信心,社会便朝气蓬勃。八十年代,是阳光自信拼搏进取的黄金时代,那时,恢复高考不过四年,小岗村农民按下血手印不过三年,中美建交不过两年,一扇扇大门次第开启,人们脑中有无数问题,手边有无数机会,心中有万丈激情。那时校园里的年轻人,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实现自我价值”,如今看起来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在当时却是很新奇的发现仿佛第一次被人领悟到。当个体的活力被激发,整个国家便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从个人到集体到国家,都充满干劲和自信,急于变强大,急于向世界证明自己,女排的胜利,为这种激情找到了最佳的表达,女排精神,成为那个时代最好的名片。

所以,女排精神,并不是集体主义,从一开始就不是,这个词,意味着内在力量的觉醒,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掌控,因此它有着超越女排甚至超越体育运动的特别意味,永不过时,魅力经久不衰。

时移世易,影片中郎平有句话,“等有一天我们的内心强大了,我们就不会把赢,作为比赛的唯一价值”,不知道郎平本人是否曾经说过,我觉得更像是编剧的创作,因为这句话其实讲偏了,竞技体育的目的,本来就是赢,赢就是比赛的价值------仅限于比赛的价值,不必延伸到体育之外。

让体育变得纯粹,而一开始就超越了体育的女排精神永存。

你可能感兴趣的:(夺冠只是一瞬,女排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