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路上要的是欢声笑语,不是吼叫——《不吼不叫》听书记

图片发自App

面对把屋子弄得一片狼藉的孩子,你是否会一阵河东狮吼?面对一身泥污还将手指放入口中的宝贝,你是否会大呼小叫?面对学习一直找不到感觉的娃,你是否会火冒三丈?当你为这些闹心事件发火吼叫之后,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答案是肯定不能!如何能心平气和地跟孩子和身边的人沟通,这不是嘴上说说的事,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不吼不叫》这本书可以教你策略,帮助你在沮丧达到峰值时管理好自己的压力;教你解决的方法,可以帮助你恢复冷静,从而与人有效地沟通。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非常有名的心理学家问他9岁的女儿,在女儿心里,他是怎样的,女儿说第二天早上会给他答案。第二天的早上,女儿起床后,摆出了一副很难看的面孔,并把两条腿叉地大大的,一跳一跳地,嘴里还发出怪声,对着爸爸说“我是大怪物,我是你爸爸!”心理学家很奇怪,在别人眼中,他都是温文尔雅的君子,怎么在女儿的眼里竟然是个怪物呢?女儿告诉他,因为早上他总爱生气,就像一个大怪物。

心理学家开始关注自己每天早上的情绪和行为,发现是因为他繁忙的工作牵动着他的思绪,常常心不在焉,会因要做的事情太多或者拖延时间而乱发脾气。女儿聪明又敏锐,就发现爱发脾气的爸爸像个大怪物。于是他经常在早晨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不要再扮演怪物了!”事实证明,他越培养自己的自知之明,用正念来对待事情,心平气和地面对女儿,可以让他一整天做事都很顺心顺意。

影响情绪,让我们忍不住吼叫的原因有很多,诸如睡眠不足、工作压力、生理周期等等。在要发火吼叫之前,有的人会心跳加快、手紧张到握紧拳头;有的人会体温升高,声音变大;有的人会紧咬牙关,呼吸加快;有的人会眯起眼睛,眼光变得犀利;有的人会习惯把胳膊抱在胸前;有的人会不自主地发抖等等不尽相同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细心观察身体的这些细节变化,在下次再出现诸如此类情况的时候,就可以告诉自己,不要吼叫。

书中介绍了三种方法来减少吼叫。方法一是自我调整:通过自我观察、自我记录、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的“自知之明”法来让自己的行为更有智慧。正如前面所说的,感知自己身体的变化来提前控制自己的情绪。方法二是正念减压法:就是时时刻刻地认识,有意识地去注意那些我们通常毫不关心的事情,发挥正面的精神力量,即“正确的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上,用正面积极的观念代替负面消极的。方法三是“气质理论”:气质是一个人的行事风格,是一个人行动的方式,如果你要改变自己吼叫的管教方式,首先你就要了解你自己的气质,也要去了解孩子的气质。

对于他人的吼叫,可以采取唐纳德的ABCDE解决法。

A 即 ask,就是“问”,问自己,此刻我的感觉是怎样的?我能否接纳自己此刻的感受?我能否改变我现在的看法?

B 即 breath,就是放松呼吸。可以从腹部开始呼吸,有意识地做3到5次缓慢的呼吸。在呼吸的时候,认真地放松自己的身体,像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氧气。我们可以悄悄在心里数1234,呼气和吸气的时候都数1234。

C 即 Calm yourself,就是平静自我。用积极现实的想法代替你起初的想法,让自己平静下来,再与孩子沟通。这样的管教和沟通才是有意义的。

D 即 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是确定孩子的需要。这要透过问题的表象来看本质,比如孩子此刻在大吼大叫,他是需要一个拥抱吗?还是需要一个清晰的界限?孩子的行为到底向我们传达了什么信息?我们对孩子的期待是否符合他的年龄和个性呢?

E 即 empathize,就是同理心。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处境中,尝试回到孩子的年龄和心态,感受他的情绪和想法,倾听孩子想诉说的。记得上初中的孩子曾跟我说过,希望我能在她有情绪的时候理解她,而不是自顾自地数落她,她告诉我该做个有同理心的妈妈。我学着去做了,现在我们可以很顺畅地沟通了,关系真的好多了。

吼叫的效果只是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行为非常生气,吼叫往往是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的。当你提高声音,用尖利刺耳的嗓音和语调吼叫时,没人愿意做观众,换做你也一样。如果将吼叫替换为温软细语或者悄悄话,没有人愿意把你当做敌人。不吼不叫,是你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长的路上要的是欢声笑语,不是吼叫——《不吼不叫》听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