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宇宙起源,为大众熟知而最有影响的是大爆炸理论,宇宙起源于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彼时的宇宙是一个没有任何维度的点。
与此相对,还有一种宇宙恒稳态理论,认为宇宙始终如一,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点,无所谓过去现在与将来,宇宙在任何时期检验都是一样的。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不同的理论,有的似乎更像是科幻小说,如虫洞、平行宇宙等,寻找“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物理学家们甚至有更为惊骇的理论——“宇宙是不存在的”。
不论是哪种理论,虽然有科学的名义为其背书,但个人以为,几千年来人类的认识未必有所进步。
那么,中国的古人们是怎么思考的呢?
1993年10月,湖北荆门,沙洋县纪山镇郭店村的一号楚墓M1经抢救性清理发掘,墓主头东足西,为战国中期之人(有猜测其为慎到、陈良、环渊甚至屈原),头箱和边箱里有大量随葬品,其中有竹简八百余枚(有字简730枚),经整理得十六篇,除《老子》、《缁衣》等有传本外,多为早已亡佚的先秦文献,其中之一为《太一生水》。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
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
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
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太一生水》论述了宇宙创生与万物起源的模式,太一》水》天地》神明》阴阳》四时》沧热》湿燥》岁。
太一,是宇宙创生的源头。
一般认为,《太一生水》属于道家思想(也有说属儒家),我们熟知的《道德经》又是怎么说的呢?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
先天地生的这个物无形无象也无名,老子称其为道、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道之所生,为一。虽然一由道所生,但某种意义上道与一同体,无形无名为道,有形有名则为一。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第十四章)
道本身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得,也不可名甚至无物无象,而道的这种特性可称之为一(故混而为一)。
《道德经》里的大、一或是道的别称,大一和太一又有什么关系呢?
查《康熙字典》对太的解释:
太,《说文》滑也,一曰大也,通也。按经史太字俱作大。如大极、大初、大素……又作泰,如泰卦、泰坛、泰誓……《毛氏韵增》经史古太字无点,后人加点以别小大之大。
也就是说,大、太、泰其实是同一个字,大一即太一。
虽然《道德经》里没有大一连用,但《庄子》是有的,既有太一,也有大一: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惠施……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淮南子·诠言训》也称太一:
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
有大一,有太一,还有称为恒一的。
马王堆汉墓帛书《道原》载:
恒无之初,迵(洞)同大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
在《周易》里面,这个创生天地的源头称为太极。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即太一,如《周易正义》孔颖达(唐代)的解释:
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
再如《易纬·乾凿度》所载:
孔子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
如上所述,马王堆汉墓帛书《道原》称为恒一,马王堆帛书《周易·系辞》则将太极称为大恒:
是故易有大恒,是生两檥,两仪生四马,四马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六业。
有意思的是,我们熟知的两仪生四象,这里是两仪生四马,四象四马,同义。
综上,道,是宇宙创生之源,又称为太一、大一、恒一、大恒、太极等,都是化生天地万物的那个终极存在。
儒家重礼乐,自周公制礼作乐,开启了中国三千多年的礼乐文明,这礼乐的创制也得归因到太一。
如《礼记·礼运》,礼出于大一。
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
如《吕氏春秋·大乐》,乐出于太一。
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
当然,《吕氏春秋》不仅认为乐出于太一,天地万物都出于太一。
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
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于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
礼乐出于太一,遵于礼乐才能合于天地之道,所以,礼崩乐坏自然就是逆天而行的未法时代了。
做个不甚准确的比拟,太一、大一、恒一、大恒、太极、道等概念,大概就是大爆炸理论里的那个奇点吧。
除了以上这些形而上的概念以外,太一又是非常具体的。
太一是天极,即北极星,也是人格化的天神上帝。
《史记·封禅书》载:
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
五帝,是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则是黄帝。在传说中,他们分别是伏羲、炎帝、少昊、颛顼、黄帝。
五帝之上,是太一。
北极星是唯一居中不动的星,太一神是至上唯一的上帝,其核心意象在于唯一、不变,在这个生生之谓易一切都在变动不居的天地之间,这不动不变的唯一存在,就是宇宙的根,就是天地的魂。
屈原有一首《九歌·东皇太一》,描述了祭祀最高的神太一上帝的仪式和场景:
吉日兮辰良,
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
璆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
盍将把兮琼芳。
蕙肴蒸兮兰藉,
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兮拊鼓,
疏缓节兮安歌,
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
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纷兮繁会,
君欣欣兮乐康。
比较奇怪的是,太一既然是唯一的至上神,是最高的上帝,又为什么是东皇呢?
有解释说那是因为太一神的祭祠在楚国东边,所以称为东皇。如东汉王逸的注解:
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
太一既然是至上神,“以配东帝”显然是说不通的,因为东帝是青帝,是五帝之一。
太一在五帝之上,其位置在北极,在紫微垣,但是,想想前面说的那些大一、恒一、大恒等概念,太一本身是无形无象的,所以,所谓五帝,正是由太一这个最高的上帝所化生。
天极神、太一神、北极星,居中不动,北斗七星围绕着它旋转,北斗就是太一的坐驾,它乘坐北斗而巡游四方,北斗的斗柄指向东方时天下皆春,这时他是东方青帝,北斗指南而天下皆夏,这时他就是南方赤帝,指西而秋季为西方白帝,指北而冬季为北方黑帝。
如《史记·天官书》所载:
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於斗。
这个巡游的过程,见于《周易》: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这就是太一为什么被屈原称为东皇。
关于屈原的《楚辞》,有一则轶闻。
闻一多先生当年在西南联大开课讲《楚辞》,他总喜欢在开讲之前击节而歌:痛饮酒,熟读《离骚》,方为真名士。
屈原是楚人,所以,这句话一定要用湖北话念才有味道。
不过,真名士未见得只要喝喝酒熟读《离骚》就行,闻一多先生的话是有出处的。
《世说新语》载:
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这话的意思是,所谓名士,多半并无奇才,能喝能白呼,也就成了一枚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