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音韵学再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换韵与诗歌情感的关系

以前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换韵,会说到换韵其实就是表明一个大个段落,诗歌用换韵的方式提醒读者,到这个地方为止,诗人要表达一层意思,到下一个用韵的诗句集合,又要表达另外一个意思,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换韵来梳理诗歌的内容,所以在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根据它的换韵,把诗歌分为四段。从开头至“塘坳”为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从“南村”至“叹息”为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从“俄顷”至“何由彻”为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从“安得”至最后为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上语出百度)同时,还会说到,韵脚两韵一转,多次变换,有一种参差错落、曲折跌宕的感觉,这有助于表现坎坷生活和悲凉郁塞的心情。其实都没有深入到它为什么要用这些韵。

我们可以看到前几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押的是“ao”韵,这个韵的声音,发音时先发时a,比单念a时舌位靠后,要发得长而响亮,接着舌头逐渐抬高,口形收拢、变圆,发出近似u的音 (不是o的音),要轻短。最后上下唇紧闭才发完整个声音,就好像用了一个较长的时间把空气质全部咽下喉,吞下肚一样。这个声音,弯曲又开阔,开阔之后又闭塞。同时,“ao”韵有语源义的,表达了号啕大叫的情态,反映了杜甫初时发现自己茅屋为秋风所破的震惊、悲痛、狂躁的感觉。那种号啕的情状与“ao”的发音过和何其相似。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贼、去、息,三个字,押的是入声字。“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黑、铁、裂、彻,也是入声字。入声字,发音短而急促,在声音上表达压抑滞涩的情感,这样把杜甫在茅草被抢、寒冷难耐、妻儿受苦、茅屋漏雨、彻夜难眠、前途茫茫一系列事情,那种黑暗、绝望之情逼到绝处表达了出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间、颜、山,又押an韵,an发音时,起点元音是前低不圆唇元音ɑ [a],舌尖抵住下齿背,舌位降到最低,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路。这是一个开阔最后又闭合的发音,由于“n”的发音气流要比“ɑ”的发音高,因此,整个音节最后是昂扬的,是有很大空间感的。那样昂扬的音调,那样开阔的空间,才能与诗人博大的胸襟相称,但又不似“ang”韵的发音那样开阔无边,“an”的发音,到鼻腔声音就闭合了,比“ang”的发音到头腔更安稳,更平稳,与诗人愿天下寒士能在风雨中安稳生活的情感一致。

最后“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屋、足,又是入声字,把诗人愿天下寒士安的迫切愿望表达了出来。

可见,对于换韵,如果只从内容层意来理解,不从音韵角度来理解,是不够深入体会到诗歌情感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借助音韵学再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换韵与诗歌情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