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黄庭坚的心,一片空寂

黄庭坚的《清明》,为什么有人说是最特别的清明诗?

写清明的诗很多,一般着意于雨水、踏青、绿意、悲伤,算上寒食节的冷食和上坟,就是以清寒为主。黄庭坚的作品被称为“最特别”的,自然就是诗歌主旨超出了这些常道。

诗写得好,无非一是主题好,二是写得好。像杜牧的《清明》就是写常情中的佼佼者,而黄庭坚的则是在主题上出新,写了别人不曾写过的角度,让人觉得出人意表,才会给人以“特别”的感觉。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是一首仄起(“节”是入声字)不入韵,押平水韵“十一尤”部的七律。平仄正确,格律严谨。

黄庭坚其人,现在普通人的了解一般是从苏轼处来。他是有名的“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学成就(诗词书法)一直是边缘于苏轼的光环之下。实际上虽然他以师礼苏,世人却并称“苏黄”,二人成就在当时也是一时瑜亮,甚至在南宋的诗坛,黄山谷的影响要大于苏轼。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宋代诗坛上最大的,也是中国诗坛第一次以流派划分的“江西诗派”,就是奉黄庭坚为宗师。整个南宋,陆游也好,范成大、杨万里也好,中兴四大诗人,无不从江西诗派脱胎。

那是不是黄庭坚的诗比苏轼的要好呢?也不是的。

苏黄二人在诗坛的成就,正是盛唐时期李杜二人的差异。苏轼的诗以气运笔、纵横驰骋、大开大阖、变化莫测、无迹可求,所以苏诗成就虽高,师之者极少,未能形成流派。黄庭坚的创作思路有迹可寻,讲究法度,便于学习,所以追随者很多——李白和杜甫不也是这样?

历来学杜甫者众,喜欢李白的人多,学出来的只有半个——唐伯虎。

黄庭坚的诗实际上也是以杜甫为宗,讲究章法、炼字,特别是对拗律体的研究,更是师法诗圣。

这里顺便说一句,宋诗的顶峰是王安石的“半山体”,苏轼第二,黄庭坚第三。王荆公的晚期诗意象虽高,但更类似唐诗,不是宋诗风格,苏轼诗难学,所以宋诗走的都是黄庭坚的路子,只是在文风上分出不同的流派来,如诚斋体、江湖体等等。

黄庭坚的诗风格奇崛,提倡诗要有“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之髓 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

我们以前讲过黄庭坚的“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勘破他暗藏道家思想,和苏轼的杂家、佛印的佛家思想交融,相映成趣。

了解了这些诗风和思想背景之后,我们再来看这首作品特别之处到底在哪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黄庭坚的心,一片空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