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的本意,原来是这样的,很多人都误解了

我们知道,成语“始作俑者”的意思是指开始使用俑作为殉葬的人;比喻第一个做某种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这里是有贬义的意思的。


因此,“始作俑者”这里在我们看来批判的就是第一个做某种事的人。但这个成语的本意真的是这个意思吗?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这个成语来自于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翻译:孟子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但老百姓却面带饥色,野外有躺着快要饿死的人。


这就是当政者在带着野兽来吃人的啊!大王您想想,野兽相食,尚使人们厌恶,那么当政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做好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说过,首先用俑的人,他应该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人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使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从这段话来看,人们都理解成第1个用俑来作陪葬的人,应该是得到报应,断子绝孙,不得好死,也就是说,第1个用俑的人千夫所指,但和让百姓饿死的当政者来说,谁又该承担责任呢?

所以,我认为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始作俑者”并不单纯指责第1个用俑作陪葬的人,当然,始作俑者固然可恶,但始作俑者是谁的责任呢?是始作俑者本人吗?显然不是。


孟子引用孔子话的意思是说,我们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现象,而是要知道事情发生的本质。表面上看是始作俑者的原因,但始作俑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近千年来的奴隶制发明的,奴隶主死后盛行用活人殉葬,将人杀死,以其尸体作为死者的殉葬品,或干脆将活人与逝者同葬,将其活埋致死。

虽然周朝立国后,就废止了这种残暴制度,改用草木制作的人形物件替代真正的人,用作殉葬,并将这种做法以“礼”的形式确立下来。

但这应该是一种进步,就这样,孔子也不满意,把“用俑”的人诅咒为“断子绝孙、没有后代。可见,当时的人对殉葬制度的深恶痛绝。


所以,始作俑者固然可恨,但真正要恨的是倡导这种制度的贵族阶层或当政者。他们才是真凶,他们制定了制度,是他们使百姓活活饿死。

同时,我认为“始作俑者”在当时并不是具有贬义的意思,要知道,始作俑者应该是一种进步。相比于之前用真人殉葬要文明进步。

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对这句话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大多数人认为孔子说的是:首先用俑的人,他应该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人。


但会不会还有其他解释,孔子的意思是说,始作俑者这种事,“无后”,就是“后面没有”、“以后不会有了”,并不是说始作俑者今后断子绝孙。

最后,孟子引用孔子这句话的目的,绝不是说百姓不对,不是制作俑的工匠的不对,目标指的是当时当政者,是贵族阶级。

在孔子所看来,始作俑者虽是一件小事,但孔子看到了当政者不仁、不恤的本质,一个不知体恤民众的统治者,最终要引起天怒人怨,不会维持发展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始作俑者”的本意,原来是这样的,很多人都误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