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余想—梁山好汉们的招安之路

《水浒传》是集结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的侠义英雄故事,再次塑造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同时也是文学史上第一部纯粹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通俗小说。小说透彻地将“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现实状况融入其小说核心思想,并进一步刻画诸位英雄的人生困境。宋江坐上梁山的第一把交椅,是弟兄们的认可,同时也面临着带领兄弟走向何路的艰难处境。

一、梁山之首宋江的出身

郓城小吏押丝暗通黑白两道是死罪?并不见得,所谓的“白道”已被奸佞小辈污浊,而“黑道”却聚众着一些侠肝义胆的壮士。当时的环境,黑白两道已被颠覆,宋江私放梁山好汉不仅是给自己留后路,更是坚持“义”的所在。

江湖人称“及时雨”的公明大哥早已俘获侠义弟兄们的崇拜和敬重,他前后结识的英雄好汉也奠定了日后在梁山当大哥的基础。即使如此,另称“孝义黑三郎”的名号也不是吹的,他以忠孝为人之本,他是实实在在被逼上梁山的。杀害阎婆惜只为隐下私放晁盖一事,他的初心还是忠于大宋王朝,忠于皇上。他天真地认为大赦天下后自己恢复自由之身,而黑恶势力却不容许他有选择权。

二、忠义观

水浒的忠义是其招安的中心思想。水浒里的“忠”不是忠于奸佞宵小之辈,而是忠于大宋皇帝。不管皇帝是蒙蔽塞听也好,还是纵容奸臣陷害英雄也罢,以宋江为首的招安派认准了只有忠于皇上,才能有出路的未来。梁山之首宋江力推“替天行道”的宗旨,设立忠义堂。与晁盖建立的“聚义厅”不同的是“忠”的体现。

梁山聚集众多英雄好汉,他们之间也是以“义”为称兄道弟的根本。“义”是什么?《水浒传》中的义并不全然相同,鲁智深为金老及金翠莲仗义行侠打死郑屠,是出于英雄之义,却未能真正体现“英雄”的本质。他的前后性格的变化,表现了他所坚持的英雄之义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以致朝廷招安时,他并不认为这是他所坚持的忠义,于是最终舍去红尘,坐化寺庙。梁山兄弟极讲义气,像出卖过晁盖的“白胜”和鸡鸣狗盗之辈“时迁”都被纳入英雄之列,但他们并不是梁山好汉们的主心骨,既因为缺乏武力值,更是因为与纯正的“忠义观”有出入。

宋江为什么带领兄弟们走“招安之路”,一是由于出于“忠”,他的家族背景是历代忠于朝廷的,而他也是迫不得已被逼上梁山。他对腐败黑暗的大宋王朝还心存幻想,为了忠于君,孝于父,他选择了招安。二是出于“义”,他认为弟兄们最好的出路是不留下骂名,报效国家,可以在世间逍遥驰骋。尽管梁山弟兄们还存在着与鲁智深、武松、李逵等一派的反招安派,但他还是决然地说出“宁教朝廷负我,我不负朝廷”的话。

三、梁山英雄们的悲剧命运

为朝廷收复失地而战死沙场不失为英雄有用武之地的大好前路,至少博得流芳百世的好名。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方腊与梁山好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反抗朝廷的聚义之众,而以“义师“去攻打”义师“的结果是美好的吗?显然不是,贪官污吏仍然坐卧自得,而这些英雄好汉被迫相互厮杀。所以,虽然梁山军成功,大宋离灭亡也不久了。

脱离战场厮杀的梁山英雄却逃不过奸臣之手。以高俅、童贯、蔡京、杨戟为首的庞大污垢之辈不被清除,英雄就永无安宁之日。梁山英雄的悲剧命运不只在于污浊的世道,宋江“捐躯赴国难”的大义被小人利用。宋江的确天真,不管世道如何,他忠贞不二地相信皇上明察秋毫,而世上哪来那么多正义,尤其是在皇帝昏庸的情况下,想要为国家谋求光明之路就更为艰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水浒余想—梁山好汉们的招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