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会越来越感到有些乏力:原本融洽的亲子关系慢慢变得疏远,孩子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孩子不再对父母依恋,父母也难以有效地管教孩子。

问题出在哪呢?这本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父母需要真正去看见孩子,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世界上任何的教养技巧,都弥补不了依恋关系的缺失。

人与人的依恋,是指一个人在身体、行为、情感和心理方面,要与某个特定的人保持长久的亲近和联系。依恋关系是一切社交关系运转的基础,忽视这一定律,会让各类关系都陷入困境。即使是家庭,一旦缺少依恋关系,也不能称为家。

孩子天生会想和父母亲近,主要靠的就是依恋。只要依恋能正常发挥作用,父母就能凭本能完成教养子女的使命。但当依恋出现了问题,父母的本能就会失灵。

孩子一旦需求无法被看见和得到及时满足,孩子就会寻求替代父母角色的依恋对象。孩子如果特别依恋同伴,就会下意识学习他们的肢体语言、穿衣风格、个性表达方式和做事原则。同伴会影响孩子对一些事情的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重要的,甚至如何定义自己。

可是同伴本身就不成熟,要知道,孩子都无法为自己确定方向,又怎么可能引导别人。同伴无法让孩子认识自我,无法指出孩子的对错,无法帮助孩子区分现实和幻想,也无法告诉孩子什么有意义、什么没意义,更也无法引导孩子制订目标和实现目标。

父母要跟孩子重新建立亲密的关系,温暖他们的内心,这样我们的爱才能真正地传递,起到呵护孩子的作用。我们要给孩子同伴所不能给的:接受、看见、回应孩子的不成熟,让孩子在爱和认同中自由地做自己。只有看见,孩子才能真正变得成熟和独立。这是父母才能做到的,而且是必须做到的。

教养孩子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难得多,能赋予父母教养权威的不是教养技巧,而是亲子间的依恋关系。父母行使教养权利不在于孩子自身的需求,而在于孩子是否渴望父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孩子依赖父母是教养权威的源泉,也是父母重拾教养权威的唯一途径。只有看见孩子,才能找到教育的简单之道。

孩子如果不被父母看见,内心需求不被父母重视,往往自我难以健全。具体有哪些表现呢?

第一,亲子关系减弱,逆反心理增强。关系一旦消失,孩子不仅不会顺从,连那份服从父母的渴望,也会被完全相反的东西所代替。

第二,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情感创伤。逃避脆弱,产生防御性的冷酷和无所谓的态度。

第三,外表成熟得像大人,内心幼稚得像小童

第四,亲子关系缺失,激发了孩子的攻击性。

第五,与父母关系越疏离,越容易面临欺凌问题。当孩子与父母缺失依恋关系的时候,亲子之间的自然等级就会混乱,欺凌随之产生。

第六,当孩子迫切需要满足原始依恋时,会把性当成实现亲密的工具。和父母不够亲密的孩子,最需要从同伴那里获得亲密感,而获得的方式,更多的是通过性,而不是情感或言语。

第七,成绩不佳。大部分学习,都是通过适应或者试错来实现的,孩子会尝试新的任务,会犯错误,会遇到困难,然后得出恰当的结论。失败是学习的一个必经环节,纠错则是教学的主要手段。但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大多会逃避脆弱,这极大地破坏了正常的学习过程。

第八,孩子的社交问题。同伴导向不仅阻碍孩子的成熟过程,导致孩子逃避脆弱,还会妨碍孩子形成好奇和自我意识。

那么,父母该怎样去做,才能算真正看见孩子?又如何才能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呢?

先强化关系,再管教。这是解决很多亲子问题的第一步。教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第一反应就是先保护好孩子的依恋情感。

即使孩子让我们失望,违背我们的价值观,或者让我们恨得咬牙切齿,我们依然要通过言语或动作让孩子明白: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我们更在意亲子关系,而不是他的行为或成绩。

如果意识到自己要发火了,先把问题搁置一旁,等心中的爱战胜不良的情绪后,我们再去处理。当孩子犯错后,也是最不愿接受别人意见的时候。所以,当孩子犯错,我们先平息一下紧张的气焰,再去纠正孩子的行为。

身为父母,我们需要抓住每一个维系关系的机会。一起散步,一起玩游戏,一起做饭,一起读书等。一对一的活动比一群人的活动更有助于培养亲子关系。特别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联络感情通常和吃饭是共生的。可千万别在饭桌上批评孩子。

看见孩子的内心需求,主动去满足,是让孩子重获依恋的重要路径。在积极回应和主动看见的环境中,孩子内心得到全然的满足,才能在成年时形成一个健全的自我,拥有获取幸福的能力!

今天的书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读,有什么想了解的地方欢迎评论区讨论。喜欢的话帮忙点个赞,让更多有需要的人看到,感谢大家!再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读《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