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19~27章学习笔记

胡晓会 中原焦点,高级七期讲师八期中级九期、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 2022.7.5坚持分享第1565天

第十九章

1.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表现单纯,保持朴实,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2.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热衷于追名逐利的人们,因此而喜悦也会因此而苦恼。

第二十章

1.绝学无忧。苏东坡非常聪明,却仕途坎坷人生蹉跎。写下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2.为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看事物要透过表象看其实质,只有这样才能认清事物的真面目,而不为其纷乱的表象所迷惑。

人们都见到了苹果是往地上掉的,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人们都知道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榨,只有马克思揭示出了剩余价值规律,人们都做过梦,只有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老子直言如此,这就是伟人与众人的不同之处,众人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伟人却能看到表象之下隐含的事物的本原。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荣,惟道是从

第二十二章

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委屈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值,卑下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更新,少取反而有所收获,多取反而会迷惑。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局限于自己的所见,才能看得更分明,不自以为是,才能明辩是非,不自己夸耀,才会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才能领导。

3.曲则全,枉则直。塞翁失马的故事。

4.洼则盈,敝则新。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更新,下雨的时候,地面上越是低洼的地方,会觉得水就越多,而东西破旧了,才会进行更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5.少则得,多则惑,也有的人书读的很多,反思起来却什么没学到,有的人书读的并不是很多,但是每一本他都很认真的读,因而掌握得很好,学到的知识反而比有的读书很多的人多。当然,读书还是要强调博览群书,但博览群书必须与精读相结合,效果才能好。

3.不自见,故明。

不是什么事情都自己去看?才会看的更分明,眼见不一定为实,反倒为一己所见所局限,如同井底之蛙,不偏执己见,才可以做到明达事理。

4.不自是故彰

不自以为是才能明辩是非。

5.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己夸耀才会有功劳

6.不自矜故长

不自高自大才能领导别人

第二十三章

1.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刚猛的力量难持久。飘风就是吹得很猛烈的狂风,骤雨就是来势很凶猛的暴雨,飘风和骤雨气势汹汹咄咄逼人,但是这样的狂风和暴雨是不能够持久的。

因为自然界在某一时间段积蓄的力量是有限的,这与人体在一定时间内的体能是有限的,道理是一样的。一个人如果慢慢走路,可以走很长的时间,可是如果很快地跑起来的,一定是持续不了太长时间的。

人们的行为应当和缓,做事情的时候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很可能有如饮鸩止渴,虽然一时缓解了口渴,但是生命却长久不了。

做企业也好,做人也好,乃至生活与健康,所有事情都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2.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的评价和看法。

3.追求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求仁得仁又有何怨?

一个人如果得到了他心中最高的价值,期许他也就完成了自我实现,也就不会有所遗憾,虽然在他人看来,自己的行为可能是难以理解和值得认同的,但是自己已经对得起自己了。

如果最高的价值追求是义,那就会将义看的高于一切,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再所不惜。如果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势利,那么紧要关头就会以利益得失进行衡量,也就是所谓的人为财死。

如果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是名誉,就会将名声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比所有一切都重要,总而言之,面对重要的人生抉择,关键不是要看外人的评价,而是要体查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真真正正的做到行而无憾无愧我心。

4.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一个人不值得信任,才有不信任他的事儿发生。失去利益尚可挽回,而失去信任将一往不复。

第24章

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踮起脚跟站着,反而是站不住,站不稳的。跨步前进,反而是走不快,走不远的。

这两句话一方面告诉我们,做事的时候不必过分勉强,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做事要着眼于长远,不能贪图一时得失而影响了以后的站立和前行。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老子主张的顺其自然,并不是要我们不图进取,消极懈怠,而是强调凡事不可强求。

在当前想不通的情况下,要耐心等待时机,不要心浮气躁,要遵循事物的基本规律,自然而然实践自己的目的。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局限于自己亲眼所见的人,反而看不分明。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判断不清是非。夸耀自己的人,反而没有功劳,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领导别人。

第25章

1.人法地。

人生长在地面上,虽然人类很早就有了飞天的梦想,但是向太空中发射航天器和运送宇航员到太空去,都是现在才有的事情,甚至飞机的出现也不过你100多年前的事情,在人类繁衍生息的漫长岁月里,人们都是直接的同大地打交道的,对于人类的生存而言,大地也远比天空更为重要,沟通的第一个步骤是“人法地”。

“人法地”依据地理环境选择生活方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为人处事上,大地的特点是安静,沉稳,厚德载物,生养万物而不居功,这正是我们应该向大地学习和效法的地方。

2.地法天。

人的行为取法于大地,而大地更要缺乏于天的运作,比如冷暖寒热,比如阴晴雨雪,比如晨昏昼夜,这些都是有天来决定的,天行健,阳刚之气充盈,周流不止,生生不息,大地不言,只是随着天的变化,默默来调整自己。

做人也是一样,一个性情温和又热情洋溢的人,他的身边必然会聚拢很多人,他的事业容易成功而高傲冷漠的人,必然无人敢接近他得到的帮助有限,很难成功福分自然就淡薄。

3.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存在。并不是说在道的上面还有一个自然。自然并不是一个名词,相当于自然而然的意思,道法自然说的就是道是按照自己的样子来运行的。

道法自然给我们作出这样的提示,最高的境界就是自然而然。

菜根谭中说,那些才智卓绝,超凡脱俗的人,其实都不是真正的高人,真正的高人,是那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人。

内心合与自然,既能顺应外在事物,又能保持自己的真性,心境宁静清虚,但能包容万物。

4.自然界和自然界的规律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成为光明。

第26章

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在自然界,任何植物如果根基不牢,都不会长成高大的植株;在建筑上,如果不打牢基础,无法建成辉煌高峻的楼宇;在政治上,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安定的社会环境,雄厚的经济基础,强大的军事实力,不可能在列国竞争中胜出;在做人上,如果没有强大的人格魅力,没有深厚的人脉积累,没有牢固的事业基础,要想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治学方面,要将学问做好,非得有深厚而广博的学习基础,不可针对这一点,苏轼讲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静和躁是古人很重视的一对命题。

静是动的主宰,静能成事,动则无功。

荀子在劝学中说,螃蟹有八只脚,前面有两个坚硬锋利螯,但可悲的是,他两个自身牺牲的洞穴都没有,一辈子都是挤在蛇或鳝鱼的穴中过日子,螃蟹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它的腿太多了,腿多了便于行走,所以他喜欢四处乱逛,由于浮躁好动,结果连个安身的洞穴都挖不好。蚯蚓虽然没有爪子,也没有牙齿,但由于安静劳作,能上到地面,也能够钻到深处。

3.一个性情急躁的人,一方面缺乏主见和既定的人生目标显得慌乱而盲目,另一方面也缺乏实力和信心,言行暴烈跟他接触的人物都会受到伤害,一个安静祥和的人不仅是有主见的,而且是沉着和富有信心的。

暴躁不会长久的,只有平静才是一种常态。

4.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有一个漫画,画面上有很多急匆匆赶路的人,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一个很重的十字架,其中有一个人把十字架变小了变轻了,忽然有一天,来到了一条沟壑的前面,要继续前行,凭借,十字架做成的桥梁才能过去,这个人才发现自己不能前行了。

先吃苦再享乐。

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书到用时方恨少,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静”不只是指无声的静。

那种在万籁俱静之中的宁静,并非真正的宁静,若能在喧闹的环境中保持平静,才是合乎人类本性的真正宁静,在嘈杂烦乱的环境中,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在喧嚣浮躁的世界中,如果能保持一颗平静无波的心,这才是真正的合户道的虚静,这才是静是动的主宰的要义。

第27章

1.至人是没有自我执念的

神人是没有功利之心的

圣人是没有名誉之想的

从心所欲而不逾距。

2.垃圾是没有被正确利用的资源。

3.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

有些人效法曹操没有学到他的雄才大略和高瞻远瞩,却偏偏学会了银险交咋效法刘备,没有学到他的雄心壮志和忍辱负重,偏偏学会了厚颜无耻。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19~27章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