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认为个人的思考方式或是心态应是自然生长的,无需刻意学习,这样的自我在经历生活与时间后才会饱满又独特。
后来读了一些文章,对心态及思考方式有了新的认知,就像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忍不住感叹:太受用了吧!
现在我更偏向在已有自我认知的情况下,多去接触一些新观点,不论结果是去批判或是吸取,都不吃亏。
因为心态及思考方式是无形的,会受成长环境、教育、个人认知等等的影响,不同人对同一件事的心态可能是两极相反。
所以如果有意识的去培养正能量或有推进作用的心态,不管人生如何,至少自己会变得快乐一些。
这次分享一些对我而言,能够带来正面价值的、很受用的心态/认知,真的是一直在我脑中盘旋。
1.“享受痛苦”
不知道你会不会对生活中某些特定的事件或是未知感到畏缩或害怕,就不想去做,总是想办法避免。
就比如我很害怕打电活、或者跟服务员沟通。
以前跟朋友出去玩,需要提前打电话预约的话,我都一定是让朋友去打。
对别人来说不算什么的事情,却总是让我感到心慌。
“享受痛苦”的心态说的就是:痛苦跟恐惧的感觉多刺激,别逃避,去直面它,让痛苦来得更猛烈些吧!
有点离谱吧,做起来其实出乎意料的很简单,在害怕的时候心里想一想这个心态就好了。
真的就是这么一句话转变了我的心态...一定要试试。
我现在不会刻意去避免打电话,并不是说不害怕了,如果此刻电话声响起,我还是会心慌。
但我会有意识的去想“怕就怕呗,又怕又要接才刺激好吗!接起来又不会掉块肉。”
其实就像在坐过山车一样,失重的感觉又恐怖又让人上瘾。
越怕越要去做,做了之后反而会感到快乐。
2.“选难的”
我经常这样:
“是时候想想明天文章写什么了”,过了一会就会变成“明天中午吃什么?”
“看会课程视频“…“还是去看综艺吧”
我太难了,我的脑子总爱选择轻松的事去做,脑子很累,脑子不想去想困难的事。
这种情况其实很糟糕,如果那件事情有deadline还没什么大碍,因为你到最后就算通宵也得完成。但若并不是强制性的事,我们会因此错过很多。
比如自我提升,比如为机会做准备。
闲时读两页文献感觉很累,就选择去看霸道总裁文;想准备英文介绍却永远只停留在想。
每一次默许的拖延、选择做轻松的事,失去提升或机会的都是自己。
“选难的”是意识上的选择,当你脑中出现“去学习还是先玩会手机呢”,不要犹豫,选择执行难度高的那件事;当你写了一会方案,突然想去刷刷微博时,一定要有意识的去拒绝。
大概就是全身都想选轻松的,但你的理智不允许!
这一点对我来说蛮难的,就算有理智,反而经常会用理智说服自己选择轻松的:)
真的需要慢慢去强制选择。
3.“管好你自己的事就够了”
这是我在读《被讨厌的勇气》里学到的。
书里叫做“课题分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课题,做好自己的课题,不要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因他人的课题而烦恼。
这我知道啊...
但读了之后才发现,常常会把“我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混在一起。
什么是自己的课题?我理解的是,决策权在自己身上的事。
比如去相亲前要先操心一下对方会不会不喜欢这种风格,要是中途走了怎么办?这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事,我们只需要收拾好自己、正常表现就好了。
打扮好去赴约、正常表现是自身可以决定的,即“我的课题”,对方怎么想是“他的课题”。
在友情上也是如此,交朋友只需要把自己能决定的事情做好,像一些友好照顾的行为,而对方的态度是“他的课题”,就不要去质问“你为什么不只跟我好!”了。
同样工作里,比如去面试,好好准备面试就行,面试官怎么想你、怎么评论你,那是对方的课题,不必为此忧愁。
因为突然分清了界限,突然觉得轻松了。
我在“课题分离”上所认知到的,是一种更加洒脱与自由的自我,这让我能够更专注的去完成自己该去付出、可控的事情,去实现自我,而不是耗费精力去操心那些不属于我的事。
下次见